【爱历史】开国皇帝与长于深宫的皇帝,御驾亲征差别有多大?

古代皇帝的亲征一般发生在天下动荡、形势危急的时候 , 皇帝以身犯险 , 以求能够彻底的平定事端 。 皇帝 , 作为一国之君 , 与国运息息相关 , 不应亲临险境 , 但是有时又不得不上战场 。 宋太祖、宋太宗征战一生 , 可谓是实打实的马上皇帝 , 宗室主动御驾亲征 , 企图一举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 , 但是其后的宋真宗 , 长于深宫妇人之手 , 对于御驾亲征表现出畏惧退缩的心理 。
一、宋太祖
北宋建国之初 , 宋太祖赵匡胤便进行了两次亲征 , 亲征对象分别是潞州李筠和扬州李重进 。 此时北宋刚刚建立 , 北有契丹虎视眈眈 , 南面诸多割据势力盘桓错杂 , 内部不少后周旧臣也是阳奉阴违 。 因此 , 对于节度使的起兵造反 , 必须以雷霆之势镇压 。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 , 当李筠造反的消息传来时 , 枢密吴廷祚就上言宋太祖:“宜速引兵击之 。 ”
【爱历史】开国皇帝与长于深宫的皇帝,御驾亲征差别有多大?
文章图片
宋太祖采纳他的建议 , 立刻派出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征讨李筠 。 九月 , 李重进叛乱消息传至京城时 , 宋太祖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延渥等人率禁兵前往平叛 。 待先遣部队基本稳定当地的局势 , 宋太祖便大张旗鼓的亲征 。 亲征李筠前 , 宋太祖颁发了《幸军前诏》;在亲征李重进时 , 又颁布了《幸扬州诏》 。 连续颁发两道诏书 , 既慰劳前线将士 , 又宣扬军威 , 使宵小之辈不敢轻举妄动 。
据此 , 这两次亲征应是宋太祖主动要求前往 , 臣下并无异议 。 乾德元年(963年) , 宋太祖准备亲征北汉 , 时任侍中平章事范质上书劝诫 , 重谈到了两点问题 , 一是亲征时粮草运输问题 , 二是指出宋太祖亲征存在的风险 。 范质认为北汉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 因此建议宋太祖推迟讨伐北汉的时间 。 最终宋太祖没有亲征 , 显然是采纳范质的建议 。
【爱历史】开国皇帝与长于深宫的皇帝,御驾亲征差别有多大?
文章图片
开宝元年(968年) , 北汉发生内乱 , 宋太祖趁机派李继勋、党进、曹彬、何继筠、赵赞等人率军讨伐北汉 , 并于开宝二年(969年)二月亲征 , 此时朝中无人提出异议 。 作为北宋开国皇帝 , 武将出身的宋太祖 , 继承了五代时期君王御驾亲征的传统 。 但是 , 无论是平灭叛逆还是征伐北汉 , 宋太祖都会事先与朝中重臣进行商讨 , 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后做出决定 , 而非一意孤行 。
二、宋太宗
【爱历史】开国皇帝与长于深宫的皇帝,御驾亲征差别有多大?】太平兴国初年 , 南方割据政权已先后覆灭 , 随着陈洪进纳土与吴越归地 , 宋朝统一南方 。 根据“先南后北”方针 , 消灭北汉、夺取燕云十六州的任务便被提上议程 。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 宋太宗准备亲征北汉 , 询问臣下意见 。 宰相卢多逊认为亲征并非不可 , 但是要稳固后方 。 薛居正等人则以为北汉已然危困 , 不值得宋太宗亲征 。
【爱历史】开国皇帝与长于深宫的皇帝,御驾亲征差别有多大?
文章图片
宋太宗并不认同薛居正等人的看法 。 最终力排众议 , 决定亲征北汉 。 灭掉北汉后 , 宋太宗想要趁势征伐契丹 , 攻取燕云十六州 。 当时 , 北宋军队围攻太原城数月之久 , 士兵乏累 , 军饷基本消耗殆尽 , 将士都希望得到封赏而不愿意继续征战 , 然而无人敢上言劝阻宋太宗 。
同意北伐契丹的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赞 , 他认为“此一事不容再举 , 乘此破竹之势 , 取之甚易 , 时不可失也 。 ”宋太宗大喜 , 不顾军队的实际情况 , 仓促北伐 , 最终导致了高梁河之役的惨败 。 在基本控制南方的情况下 , 宋太宗与众臣商讨 , 权衡利弊后才决议亲征北汉 。 但是之后亲征契丹 , 确是宋太宗一意孤行 , 贪功冒进 , 导致宋军惨败 。 两相对比 , 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
【爱历史】开国皇帝与长于深宫的皇帝,御驾亲征差别有多大?
文章图片
三、宋真宗
宋太宗朝后期 , 北宋对契丹已逐渐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 因此 , 宋真宗朝的亲征 , 都是在面对契丹入侵时而进行的防御战争 , 与太祖、太宗朝差异颇大 。 宋真宗长于深宫 , 咸平二年(999年)七月 , 听闻契丹准备南侵 , 便派傅潜、张昭允、秦翰、田绍斌、石普、杨琼等人赴北边整肃边防 。 九月 , 枢密都承旨王继英向宋真宗进言劝其亲征;十月 , 如京使柳开又上书催促宋真宗亲征:
陛下若行此事 , 真英雄天子也 。 臣今冒死 , 乞陛下郊禋之后 , 庆赏才行 , 三两日内 , 便下御札 , 克取五七日间 , 圣驾速起 , 径至镇州 。 躬御虎貔 , 亲逼疆场 , 示丑虏以神武 , 授群帅以圣谋 。 望陛下勿听犹豫之谈 , 勿生迟疑之虑…若圣驾起过河北 , 蕃贼抽退 , 即天下皆谓陛下才起亲征 , 契丹便乃逃遁 , 此乃陛下圣徳英武 , 如天如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