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涵副教授』「中美研究」李峥:美国推动中美科技“脱钩”的深层动因及长期趋势

李峥:美国推动中美科技“脱钩”的深层动因及长期趋势
作者:李峥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20年第1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内容摘要
2018年以来 , 美国政府对中美科技交流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 试图对中国采取“脱钩”策略 。 该策略使中美科技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 美国政府试图阻碍中美在技术、数据、资金、市场、人才的方面的自由流动 , 从而改变中美科技合作的基本逻辑 。 美国采取这一策略源于多重深层动因 , 包括对中国前沿技术发展产生安全威胁认知 , 将中国视为美国在全球科技外交中的竞争者 , 推动科技产业链“回流”和两国产业竞争态势加强 。 “脱钩”是美国采取的竞争策略之一 , 其目的是在中美国家创新体系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 但是 , “脱钩”策略本身存在局限性 , 不一定能够让美国得偿所愿 。 这些局限性也为两国缓和竞争关系提供了空间 。
2018年以来 , 美国对于中美科技关系的态度转为负面 , 强调两国的科技竞争态势 , 对中美科技交流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 外界对于美国采取这些做法的战略意图和原因有多种解读 , 其中一种被广泛讨论的解释是美国寻求借助上述措施促使中美科技“脱钩” 。 本文认为 , 美国推动中美科技“脱钩”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 是美国当前在中美科技竞争中所选择的主要策略 。 该策略基于美国一些理想化的假设 , 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 也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挑战 。 未来一段时期 , 美国可能基于实际情况调整这一策略 。
中美科技关系嬗变
从中美建交至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前 , 中美科技关系总体上处于合作态势 。 1979年1月 , 邓小平在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中美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 该协议成为两国科技合作的基础性文件 。 据统计 , 双方在《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下签署了超过30份协定书和超过60份附属协议 , 涉及农业、商务、国防、能源、卫生、教育、核工业等领域 。 1979年至1989年期间 , 美国调整和放宽了对华出口管制的范围与标准 , 两国在核技术、高能物理、军工等一些敏感领域的合作有所突破 。 但是 , 1989年后美国通过相关法案重新恢复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 , 双方科技合作有所倒退 。 要求美方解除对于中国的歧视性措施成为中方在中美科技合作中的长期诉求 。
进入21世纪以来 ,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中美民间领域的科技合作显著升温 。 美国科技公司将产品生产和组装环节外包给中国的供应商 , 催生了中国本土科技产业链的发展 。 中美两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美国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外观设计、品牌营销和关键零部件供应 , 中国企业主导组装和低端零部件供应的产业合作链条 。 中国所组装生产的科技产品运回到美国本土 , 再通过美国公司的销售网络分销到全球 。 为了进一步开发中国市场 , 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设立大量研发中心 。 这些中心既利用中国的科研人员为公司总部的项目服务 , 又通过这些中心指导公司在中国产业链的发展 。 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国科技企业也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 , 招募美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 , 预先布局依托于前沿技术的产业链 。 全球科技市场的迅速膨胀使中美两国科技产业均面临人才和投资缺口 , 这促成了大量中国科研人员赴美深造 , 以及中美科技领域相互投资 。 民间领域的积极互动也促进了政府层面的合作 。 2010年10月 , 根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的共识 , 两国在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框架下设立中美创新对话 , 强化双方科技关系 。 该机制致力于解决中美科技合作中的创新议题合作、创新政策协调、加强跨境研发合作、保护知识产权等现实问题 。
从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开始 , 中美科技领域的部分矛盾开始显现 。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美网络安全问题 。 美国产业界和情报界就此问题向政府施压 , 要求美国政府将该问题作为中美关系中的优先议题 。 美国政府通过制裁中国公民以及在国际上批评中国的行为等方式向中国施压 , 使该问题一度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 另一个显现的问题是美国在部分高科技产业领域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 例如 , 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及就业 , 美国在2012年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34%~47%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关税 。 2014年 , 美国又发起第二轮光伏“双反” , 最终确定了高达26.71%~165.04%的反倾销税以及27.64%~49.79%的反补贴税 。 中国也对美国所出产的光伏原材料采取了对应的贸易反制措施 , 并且鼓励国内市场吸纳中国光伏产能 。 从最终结果看 , 中美在光伏上的贸易战并没有改变光伏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整体趋势 , 反而加速了美国光伏原材料产业的衰落 。 迄今 , 美国光伏组件仍有88%的份额需要从国外进口 , 国内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