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和Costco凭什么让你花钱买会员( 三 )


“高质低价”培养出“闭眼买”的习惯
社交媒体上去会员店“打卡”的人,基本就是买两类东西,一类是吃的,烤鸡、麻薯、牛肉、小青柠饮料之类的;另一类是你想不到会在这种店里能买到的东西,比如茅台、Burberry风衣、北面冲锋衣之类的,价钱也很合理,比如茅台,能正价买到就是赚到 。
仓储会员店的选品讲究非常多 。这么大的店里,实际能进去的商品数量只有4000-5000个,是普通大超市的1/3 。在单个品类里,一般只有1-2个品牌可以选,比如牙膏,可能最多让你在佳洁士和黑人之间挑一个 。这些商品里,还有25%左右是自有品牌,Costco是Kirkland,山姆是“Member’s Mark” 。这套选品思路,核心就是一个要求:高质低价 。
自有品牌,也是最能体现高质低价这个特点的 。山姆和Costco都是尽量找市面上最好的供应商,来提供自有品牌商品,并且通过走量的采购,尽量压低成本,销售价就在成本价附近 。如果压不了成本,就要求更好的品质 。比如红枣,山姆的红枣是一颗一颗称重筛选的,要保证每颗枣都在10克以上 。
有经验的消费者很容易发现,不用费心在市场上货比三家了,闭眼去山姆买就可以 。久而久之,消费者的很多日常采购都变成了无脑消费,这个就是高品质的价值 。但怎么能让没经验的消费者也意识到这一点呢?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免费试吃,这个可以算山姆和Costco的一大特色了,空着肚子进去、撑着肚子出来 。食品类的东西,很多时候试一下就知道品质如何,比空口吆喝效果好得多 。山姆和Costco都是很少打广告的,他们更愿意将试吃的这些损耗当作广告支出 。山姆官方的说法是,公司一年用于试吃的南美白虾就有15吨 。当然,另一个诱惑就是低价,我们经常会觉得“便宜没好货”,更何况是没牌子的东西 。但如果买回去一试发现不错,也能留下好印象 。
这些自有品牌中属于刚性消费的部分,有些是每天都要用的东西,有些是吃完就没了的东西,对于强化会员忠诚度和提升消费频次都很有帮助 。在Costco的4000多种商品中,刚性需求可以占到2/3 。
另外的1/3就比较有意思了,比如茅台、Burberry、戴森,还有一些限时出售的东西,都是为消费者创造超预期体验的 。
所谓“竟然还能买到这个”的体验,其实很能刺激消费欲望,也是这些仓储会员店能够远远甩开普通超市的体验 。这些东西显然也比烤鸡贵多了,对于提升客单价很有帮助 。
为了吸引这类重要的品牌入驻,仓储会员店一般用客流量和会员忠诚度这些数据去跟他们谈,也会提比较有竞争力的分成方案 。品牌也是精明的,一般都不会拿最新款去卖,而是卖次新款或者经典款 。消费者有了惊喜、会员店有了流量、品牌有了销量,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
山姆做电商,盒马在进化
总结一下,仓储会员店,其实是找到了大体量零售与小规模批发中间重合的部分,对传统大超市的选品思路做了精简,并且将门店与仓库合二为一,将效率和成本压缩到极致 。
在商品层面,它以自有品牌为核心,通过与供应商的谈判,尽可能做到大部分商品高质低价,少部分商品能给人带来惊喜,这对于中产消费者来说很有诱惑 。在服务层面,它也会找到一些让人不得不去线下的需求,将其放置在购物空间周围,变成一个一站式服务基地 。
最后,仓储会员店的盈利空间主要在会员费,而会员对它的忠诚度,还是来自于对品质的认可,以及潜移默化间被影响的消费习惯 。
说到这里,有一个话题也还是要提一下,就是在中国这个市场,仓储会员店所面临的竞争 。
首先,先说说仓储会员店本身的局限 。因为这种商业模式的覆盖范围广、客单价也比较高,所以它不能像便利店一样,在一个城市里开上千家、可以不断加大密度 。这就是一个只能依靠少数人口密度、消费水平都达标的城市,才能开几家店的精品业态 。其实肯定是有一些消费者无法被它们覆盖到的 。
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本土玩家如果学习能力够强,就可以从仓储会员店里汲取灵感,在再发展出更适合本地需求的服务 。
比如大家最多提到的盒马,它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很强调体验感,比如很大的海鲜区、可以现做现吃的堂食区,但是这些没有改变它精品超市这个定位本体 。后来大家逐渐发现,盒马很强的一部分业务是自有品牌,也是做高品质,不一定低价,但能让人记住 。到今年6月份,我们就看到盒马做了自己的仓储会员店,集中做优势品类、同时强化付费会员的部分 。盒马的X会员价格也比较便宜,218一年,退费模式也灵活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