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和Costco凭什么让你花钱买会员( 二 )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模糊地带,比如国外很常见的“自由职业者”或是小工作室,一两个人就是一家公司 。Costco在美国做过估算,他们企业卡会员的消费里,公司用和自己用的东西销售占比大概是一半一半,所以还是要特别重视消费者的个体体验 。
会员费就像是信用卡的刚性年费
既然已经提到了会员分类,那我们就继续讨论“会员”这个部分吧,准确来说是“付费会员” 。山姆和Costco的入场门槛基本都要几百块,这个会把很多客人挡在门外的思路,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山姆的英文是 Sam’s Club 。Club也就是俱乐部,更能体现出付费会员的这个点 。这种付费门槛,会先改变消费者的心理状态,然后才是消费行为 。能够付会员费,说明你有一点经济实力,又有一点追求;拿着会员资格入场了,你就会想尽量用足自己的权利,买得也就更多 。也就是所谓的“来都来了” 。
付费门槛还会造成另一个现象,就是“先到先得” 。比如一个地方先开了一家山姆,后面有个Costco想开起来就比较困难 。因为很少有人愿意花两份几百块钱的会员费 。
跟视频网站比一下,你会发现,仓储会员店的收费模式是很不灵活的,为什么必须是年费?你看黄牛能卖次卡,就说明消费者肯定是有这个需求,灵活的付费对消费者来说是更有利的 。但对店来说就很不利了 。
从山姆和Costco的收入结构都能看出来,它们在商品层面的毛利率都压得很低,消费者买东西付的钱基本只够覆盖采购费和基础的人工费,有时候甚至会亏一点 。所以你可以想象——赚钱全靠会员费 。
以Costco 2018年的财务数据为例,它在商品部分的毛利率是11%,这个其实比以抠门著称的沃尔玛还低,沃尔玛这个指标也有20%的 。为了卖出这些商品,Costco的销售费用率是10%,两者一抵基本不赚钱的 。但是会员费收入,可以占到公司整体利润的70% 。
所以你让他们放弃这种能够锁定利润的模式,显然是不可能的 。他们只会想办法从更忠实的消费者身上赚更多钱 。
比如当山姆的“卓越会员”,一年要花680块,普通会员只要260块 。在美国,当山姆“卓越会员”的最大好处就是有每笔2%的信用卡返现,在中国改成了领优惠券 。这种聊胜于无的用户回馈手段也是有效的,属于那种花钱之余的“小确幸” 。
实际上,山姆在入华的26年里,还涨过一次基础会员费,最早是150块钱,后来一口气提到260块钱 。Costco在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也在美国涨过会员费 。他们其实都测算过,因为会员的忠诚度高,涨价不会造成很显著的会员流失,几年之后大家也就完全接受新价格了,公司也就更赚钱了 。
以仓库形式来卖东西的门道
讲完了店和会员,终于可以进入“仓储”了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消费者去山姆和Costco,本质上是去进货的,自然也不用谈什么购物环境了 。以仓库形式来卖东西,确实是最合理的方案 。
关于仓储这两个字,实际上可以拆成几个小的方面来谈 。
首先,传统的商店要切分出前后场两块,前面卖货、后面存货 。东北会把小卖部叫“仓买”,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仓储式会员店里,基本是不设后场仓库的,店面空间就是仓库 。
其次,因为店就是仓,所以商品的摆放形态也跟普通超市很不一样 。
超市货架怎么放是很有讲究的,展示面、展示高度,以及促销堆头的形式,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这个也是宝洁、联合利华之类的快消巨头非常擅长的一套思路,现在元气森林铺冰柜、冰柜里讲排面,其实还是这一套 。
在仓储会员店里,商品的摆放就没这么多讲究,一般是直接连着木托盘被摞在地上,或者货架上 。上货靠的不是人,主要是叉车,很节约时间 。
在这个过程里,商品甚至可以一直保持出厂时的打包状态,直到被消费者拿走 。这也能给消费者很强的心理暗示,觉得这个东西就是厂货,很便宜 。
最后,仓库基本是不需要装修的 。在美国,一个普通的Costco门店,从拿到物业到开门营业,可以压缩在100天内完成,效率是很高的 。仓储会员店挑物业普遍有一些要求,比如层高得有9米,消费者不会感觉压抑,当然也能堆更多的货 。往垂直方向拓展,也能保证平面上有更多通道空间 。山姆的通道一般是3米宽,叉车可以过,超大的购物车也可以并排过,不像一般超市里的过道,经常要人让车 。
感觉这几个特质,确实是在做“仓储”,有很多效率上的讲究,但又结合了消费心理方面的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