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中国科学家找到治愈小麦“癌症”的关键钥匙!全世界已30年无突破性进展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王延斌 通讯员 翟荣惠
小麦赤霉病不仅导致小麦减产 , 食用病麦还会使人中毒 , 被称为小麦“癌症” 。 三十多年来 , 对付赤霉病的研究全球都无突破性进展 。
北京时间4月10日 ,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文章称 , 来自中国的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经过长期努力 , 首次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Fhb7 , 并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制 。 携带该基因的材料已被多家单位用于小麦育种 , 表现出稳定的赤霉病抗性 。 这一发现为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关键“钥匙” 。
本文插图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小麦生产中面临的重大病害 , 也是威胁世界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难题 。 该病由镰刀菌属真菌侵染而产生 , 可导致小麦减产10%—20% , 严重时达80%—90% , 重病田可致绝收 。 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干瘪 , 淀粉与蛋白质含量降低 , 出粉率降低 , 湿面筋含量减少 。 更为重要的是 , 其产生的呕吐毒素严重污染食品和饲料 , 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天然存在的最危险的食品污染物 , 可引起人畜中毒 。 呕吐毒素同时可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逐渐积累 , 诱发免疫功能下降等慢性毒副作用 。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小麦赤霉病研究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程顺和介绍 ,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且防治困难的真菌病害 , 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首要选择 。 但是 , 受制于理论认知和技术水平 , 半个多世纪以来 , 关于赤霉病的研究全球鲜有突破性进展 , 特别是小麦种质资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非常稀少 。
本文插图
孔令让教授及部分团队成员
该团队负责人、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向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介绍 , 经过20年持续研究 , 我们发现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末端携带抗赤霉病主效基因 , 并在国际上统一命名为Fhb7 。 历经抗病基因初定位、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等长期探索 , 团队最终成功将该基因转移至小麦品种 , 并明确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稳定抗性和应用价值 。 研究同时表明 , Fhb7基因对很多镰刀菌属病原菌具有广谱抗性 , 携带该基因的小麦品系在抗赤霉病的同时 , 对小麦另一重大病害茎基腐病也表现出了明显抗性 。
本文插图
Fhb7的跨物种转移和抗赤霉病分子机理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几年来 , 科研团队已将携带Fhb7基因的小麦种质材料分发到30多家育种单位 , 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 并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小麦主产区进行了广泛试验 。 表型调查发现 , 在多种遗传背景下 , Fhb7基因能显著提高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 , 同时对产量无负面影响 。 目前 , 携带Fhb7基因的多个小麦新品系已经进入国家、安徽省、山东省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 , 并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 , 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
本文插图
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转移利用
“该研究成果同时表明 , Fhb7基因可以有效分解呕吐毒素 , 产生解毒效应 , 这一特性有望在粮食深加工和饲料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邓兴旺告诉采访人员 。
Fhb7基因的发现和抗病机制解析对水稻、玉米等作物育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 , Fhb7基因是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 , 其在育种领域的推广应用 , 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 , 为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
- 菜谱中国仿400次抹茶奶茶的做法 步骤
- 【溧阳】太惊艳了!《中国旅游报》这样盛赞溧阳的“绿色作品”
- 陕西■陕西700年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极具传奇却名气不大,原汁原味
- 『』中国吃货终于败了,这种入侵鱼类目前已经泛滥,吃货们也难以对付
- 『旅行』中国最慢的高速公路,沿途风景太美,舍不得踩油门
- 叉烧@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
- 『湖南』中国最贵辣椒,价格是普通辣椒的75倍,这点优势秒杀其他辣椒
- 筷子中国大自然的赏赐,这三样东西你吃过吗
- 看剧的小小小女魃为什么日本患癌率比中国低?专家:日本人不碰它,我们却爱不释手
- #蛋糕#中国油条火了,纽约人以为是高档菜,吃法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