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视世界■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古语有云:“得人才者得天下” , 而充分彰显了这句古语正确的事例不在少数 ,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争 。 这场战争以曹操凭少量兵力战胜袁绍的数十万大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告终 。 这为曹操之后占领北方地盘和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对此事经过仔细剖析 , 可以发现 , 这与曹操善于用人与袁绍不善用人有着极大的关系 。
这次战役一方面使当时袁绍与曹操两个敌对的阵营在势力与地位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另一方面也将“用人之道”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 引人深思 。
农视世界■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一、“用人之道”之采纳良言
何为做大事的根本?何又为事业成功的保障?谓之:巧妙、灵活运用“用人之道” 。
观东汉建安五年五月爆发的官渡之战的起因、经过及战事的最终结果 , 其中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 但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如何重用人才 , 又如何善用人才 , 又如何将“用人之道”熟练自如的运用 。
纵观官渡之战的整个过程 , 对战双方各以曹操和袁绍为队伍的主帅 , 但在“用人之道”一事上 , 两人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用人路线 。
农视世界■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图片
1、曹操讲究用人用贤而不重亲 。 用人讲究用贤明才能之人 , 必然求贤若渴、必定礼贤下士、虚怀若谷 。 曹操求贤如渴的情感曾多次在他的诗词文章中出现 , 在官渡一战之中曹操自始至终都坚持了“任人为贤”的主张 , 他擅于采纳谋士的建议 , 指定了“利在急战”的战术 , 在开战之初就打下一战胜仗 , 大大鼓舞了军队整体的士气 。
但终归因为兵力过少的原因 , 整体局势对曹操极为不利 。 但曹操始终没有放弃 , 他想不出什么能战胜的好方法 , 故而求助自己的谋士荀彧 , 史料记载:“自八月起 , 至九月终 , 军力渐乏 , 粮草不继 , 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 。 ”并接受了荀彧的意见 , 下定决心与袁绍决战官渡 。
最重要的是 , 曹操不仅仅只是重用自己阵营中将军、谋士 , 更可以大度的采用由原属袁绍阵营之中但后来向曹操投诚的谋士、将士提出的利国利民的建议 , 并重用这些人 , 比如:曹操厚待受袁绍疑忌和排挤的许攸,采纳了许攸的火烧乌巢、断其粮道的计策,摧毁了袁绍取胜的物质基础 。 由此可见曹操并不注重身份地位 , 他真正看重的是对方是否真的有过人的才能和是否有一颗忠于他的心 。
农视世界■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图片
官渡之战
2、袁绍讲究用人用亲而不重贤 。 任人唯亲 , 必然武断专行 , 堵塞贤路 。 袁绍对内任人唯亲 , 实行家天下:袁绍极其看重亲族 , 实行家天下 。 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本是不堪重用的无才无德之辈 , 但由于袁绍“用人用亲而不重贤”的主张 , 满心认为自己亲族更加可信 , 故不顾朝臣谋士谏言 , 委任不堪重用的亲族担任要职、高官 。
此外袁绍极其宠爱自己的小儿子袁尚 , 将长子袁潭派到青州做刺史 , 而将袁尚留在自己身边 , 意要破除老祖宗传下来“立储以长”的古训 。 中国古代讲究立嫡立长 , 可袁绍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 所以引起之后亲族之内互相残杀、争权夺利 。
另外他对外也不能重用贤才、接受谏言:袁绍身边的谋臣能士并不比曹操少 , 但是袁绍对待谋臣能士的态度一直都是不重视、不相信、不采纳 。 史料记载 , 原在官渡之战之初 , 他的谋士田丰和沮授两人曾分别上书献言建策:“曹公善用兵 , 变化无方 , 众虽少 , 未可轻也 , 不如以久持……” , “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 , 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 , 北利在于缓搏 。 宜徐持久 , 旷以日月 。 ”
农视世界■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