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法大使馆』口述:我在法国烧国宴
文章插图
口述 潘小敏
记录 魏水华
我1951年10月生于苏州 , 虚龄70了 。
孔子说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但对做了一辈子厨师的人来说 , 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 , 让我在生活中、工作中 , 都不可能从心所欲 。 一招一式 , 切工、火候 , 都要符合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 。
入行第一天 , 师傅就告诉我 , 当厨师需要创新 , 但为什么创新菜都是大师傅做出来的 , 而不是刚入行的小学徒呢?就因为菜系的融合、中西饮食的相互借鉴 , 都逃不出“规矩”两个字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奥灶面 , 鱼骨熬的白汤要配卤鸭 , 爆鱼油做的红汤要配焖肉 , 这就是规矩
【我年纪轻、动作快 , 炉灶大师傅和切配大师傅都喜欢我 。 大饭店的厨师是两班倒 , 我两边跟着学 , 从早上5点一直干到晚上9点】
我小时候家里是开蜜饯厂的 。 江浙人嗜甜 , 蜜饯做得精致、漂亮 , 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 。 现在回忆起来 , 这些精致的蜜饯 , 最早培养了我对中餐“色香味形”中“形”的概念 。
我们家有四个孩子 , 父母平日要经营蜜饯厂 , 所以雇了人照顾我们 。 我记得家里帮佣的手艺很好 , 会做很多传统苏州菜 , 比如从前苏州人过年必备的“三件子” 。
“三件子”是老式苏帮菜的做法 。 准备一个大砂锅 , 把全鸡、全鸭、全蹄膀放进去一起炖 , 看起来简单 , 但吃的是细功夫 。 烹饪过程中要调整火候、撇沫、加盐 , 还要注意食材的先后顺序 。 没有经验的厨师将这些食材一股脑地炖 , 往往鸡已经烂了 , 鸭还不行;蹄膀出油多 , 很多人不喜欢 , 但如果油撇得太干净 , 又显得汤色不行 。
这些传统菜给我的启发很大 。 当厨师和做人本质上是一样的 , 要会处理矛盾 , 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 也就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味道 。 很多人认为名厨有什么独门秘诀 , 但我常常对徒弟说:众口难调 , 追求小众秘方 , 一定有人喜欢 , 有人不喜欢 。 不管什么菜系 , 创新的基础都是对传统菜式的融会贯通 , 有传承的创新 , 才能皆大欢喜 。
1968年 , 我17岁 , 去昆山巴城镇“插队” 。 巴城这个地名有点陌生 , 但一说阳澄湖 , 大家肯定都知道 。 在这个盛产螃蟹的小镇 , 我待了三年 。
当时我并不会做饭烧菜 , 每个月还给一名当地的老太太伙食费 , 让她照顾我 。 真正让我走进厨房的 , 是“插队”第三年 , 昆山饭店招聘厨师 。
那时候年轻人“上山下乡” , 和今天孩子学农劳动不同 , 是和农民一起吃一起住 , 生活很苦 。 相比之下 , 县城饭店的厨师 , 比“知青”待遇好多了 , 有专门的宿舍 , 不用挤农居屋的小床;有热乎的饭菜 , 不用吃农民的口粮;还有稳定的上下班 , 不用一阵忙一阵闲地务农 。
到了昆山饭店后 , 我开始当学徒 , 那肯定要从打荷和水台做起 。 打荷 , 就是给大师傅打杂 , 负责将砧板上切配好的原料 , 腌好调味、上粉上浆 , 再用炉子烹制 , 协助厨师作造型 。 水台 , 则是为切配师傅打下手 。
因为我年纪轻、动作快 , 炉灶大师傅和切配大师傅都喜欢我 。 大饭店的厨师是两班倒 , 切配师傅早班 , 炉灶师傅晚班 , 我两边跟着学 , 从早上5点一直干到晚上9点 , 等于一天干两个人的活 。
文章插图
- 菜谱中国仿400次抹茶奶茶的做法 步骤
- 【溧阳】太惊艳了!《中国旅游报》这样盛赞溧阳的“绿色作品”
- 陕西■陕西700年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极具传奇却名气不大,原汁原味
- 『』中国吃货终于败了,这种入侵鱼类目前已经泛滥,吃货们也难以对付
- 『旅行』中国最慢的高速公路,沿途风景太美,舍不得踩油门
- 叉烧@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
- 『湖南』中国最贵辣椒,价格是普通辣椒的75倍,这点优势秒杀其他辣椒
- 筷子中国大自然的赏赐,这三样东西你吃过吗
- 看剧的小小小女魃为什么日本患癌率比中国低?专家:日本人不碰它,我们却爱不释手
- #蛋糕#中国油条火了,纽约人以为是高档菜,吃法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