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流感戴口罩、咳嗽遮口鼻”入法,能落地执行吗?|荔枝时评


文/熊志
(作者熊志 , 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 , 资深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流行性感冒@“流感戴口罩、咳嗽遮口鼻”入法,能落地执行吗?|荔枝时评
本文插图
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 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 , 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日前 , 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进行二审 , 将“患流感戴口罩”等写入法条 , 引起了广泛关注 。
戴口罩、分餐制等 , 都是疫情防控时期的基本要求 , 但在非疫情时期 , 同样是应该大力倡导的行为习惯 。 现在以条例的形式常态化 , 有助于全社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
【流行性感冒@“流感戴口罩、咳嗽遮口鼻”入法,能落地执行吗?|荔枝时评】其实不仅仅是北京 , 《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修正案(草案)》日前在公示时 , 同样结合疫情防控 , 增加了“患有传染性疾病时 ,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他人”的内容 。 这种立法立规上的灵活调整 , 有效总结了疫情防控的经验成果 , 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
当然 , 不管是咳嗽遮掩口鼻 , 还是分餐制、公筷公勺 , 将它们写入条例而引发广泛关注 , 是因为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用法律解决道德问题 , 是否合适?类似的不文明习惯由来已久 , 如何保证条例落地执行 , 避免行为规范成为摆设?
首先得看到 , 全国各地的文明促进条例 , 虽然是条例的形式 , 但一般没有对应的罚则 , 更多还是属于倡导性规定 , 目的是引导民众 , 起文明提醒作用 。
另一方面 , 将一些公共影响较大的不文明行为 , 纳入法律规章的范畴 , 给予适当的惩戒 , 在国内外也都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 比如很多国家都有明文规定 , 地铁内禁止饮食 , 违者将面临罚款 。 像国内的许多城市 , 则将汽车礼让行人变成强制要求 , 违者同样受罚 。
不过 , 哪些行为目前还只适合倡导 , 哪些行为需要配套惩戒措施 , 仍然需要区分 。 一些文明促进条例之所以沦为具文 ,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 制定时过于理想化 , 以至于法不责众 。
比如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时 , 是否佩戴口罩对公共健康影响较大 , 也比较容易检验 , 将戴口罩写入条例 , 有助于矫正之前的一些不良习惯 。
但像咳嗽遮掩口鼻、分餐制等等 , 目前更适合倡导 , 而非一刀切强制化——咳嗽时没有遮掩口鼻 , 或者聚餐时没有使用分餐制 , 如何有效取证?一律强制惩戒 , 其实也容易浪费执法资源 。
对文明行为进行倡导很容易 , 但涉及取证执法 , 无疑困难得多 。 所以 , 在相关条例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 , 要充分权衡各类陋习的公共影响 , 禁止和倡导分设 , 提前考虑执法实效 。
另一方面 , 除了对不文明行为施以惩戒 , 也有必要对文明行为进行奖励 , 以此形成示范效应 。
不管怎么说 , 对待公共陋习更严格 , 是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 。 尤其本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经验教训 , 通过条例修订 , 加速推动一些良好习惯的落地 , 正当其时 。
但是 , 社会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 , 且“徒法不足以自行” 。 所以 , 在公共陋习入法的同时 , 要在执行端做好配套保障 , 避免文明规范徒具形式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