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这些作品能在正体展中获奖?6位专家为您解读!( 二 )


凭什么这些作品能在正体展中获奖?6位专家为您解读!
文章插图
陈柏卉(黑龙江) 王国维《人间词话》数则纵179厘米横75厘米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慰籍》一文中对艺术的期盼是这样的:“有些经典艺术作品具有一项引人注意的特色,能够让我们对自己感到厌腻的事物重获热情;这些作品能够唤醒我们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经验当中所潜藏的魅力……如何将我们的注意力导引向世界上最温柔、最启发人心也最神秘的方面。”唐楷同样也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慰藉,我们除了深入笔墨的实践,更需要用心灵去体验。值得欣慰的是,当代书家有着多元宽阔的审美理念与审美心态,扭转了多年书写唐楷的萎靡之风,他们或从北魏进入唐楷,或从篆籀进入唐楷,以自己的精神气象去叠映唐人的气象精神,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唐楷。所以,我们对于今后的楷书创作态势,充满了自信与期盼。当然,创作一种新状态、新面目的楷书是相当难的,保持丰富的个性和原初状态,是当下创作者走出的第一步。逄春伟:正体书法的概念与内涵(山东省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从三代以迄汉末,文字在频繁的交流使用中,逐渐形成了人们常说的五种字体——篆、隶、楷、行、草。而书体也由字体赖以构成空间的几种规定,形成了五体的格局。那么正体书法又与五体有何关系?唐兰说:“古只有楷书,并没有‘正书’的名称,王僧虔自夸‘正书’第一,才有‘正书’的名称。”“正书”一词也出现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书谱》中:“字法之变,至隶极矣……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也……降及三国锺繇者,乃有《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宣和书谱》按帝王和书体分卷,其中“正书”四卷。锺繇、王僧虔、褚遂良、颜真卿等均被列入该卷,篆书和隶书单独成卷,没有列入“正书”部分。可见,北宋时“正书”是指锺繇确定而来的书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楷书。
凭什么这些作品能在正体展中获奖?6位专家为您解读!
文章插图
王丽新(福建) 《大唐西域记之序》纵178厘米横77厘米但“正书”还有另一层更宽泛的涵义。中国书法起源于“正书”,它是各种书体发展的起点。欧阳中石认为,行书和草书都是甲、金、篆的便写,是附属品;文字发展绵延下来的契机,是同实用相结合的。据此说,按照语言文字交际性质要求,字体势必要经历从规整化向草率化的形态变化。在字体演变的早期阶段,字形要具有表意准确丰富的特点,所以字形书写繁化、清晰化,也就自然带来“正书”诸体“详而静”的特色,即字形、笔画繁复,交待得细致清楚,结构平正工稳,字体演变走向规整化;但为了追求文字书写的便利,简省汉字字形的笔画,加快书写的速度导致字体形态的简化,书写的草率化,“简而动”的行、草新字体产生了。所以,就文字的性质和应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体的。这个“正书”即包括了篆、隶、楷三体,它是行、草书发展的起点与基石,又与之矛盾对立、相生相克。
凭什么这些作品能在正体展中获奖?6位专家为您解读!
文章插图
李超然(北京)杜甫诗一首纵173厘米横96厘米【凭什么这些作品能在正体展中获奖?6位专家为您解读!
凭什么这些作品能在正体展中获奖?6位专家为您解读!
文章插图
刘东芹:行、草书应以正体书法为基础(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虽然近几年一直从事草法的研究和教学,但正体书法我也一直关注。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尤其正体书法中的篆书字法,包括小篆字法以及甲骨、金文字法,我也在近期教学中不断尝试。之所以把篆、隶、楷三种书体放置于正体书法这个概念下,我想这是从书写的状态来归纳的。按流行的说法,正体书法大致为静态的书写,而行、草书则有动态的意味。从“行、草书创作是否要以正体书法为基础”这个问题出发,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二者的关系又是辩证的。如正体书法创作中,初学者以平正规矩为上,而饱学者则以萧散飞动为高。如孙伯翔的魏碑创作正是此种写照。在行、草书创作中,我们以草书为例,初学者但学使转腾挪,左突右奔,以疾走牵掣为能事。而饱学者则下笔肯定,欲连还断,作草如作真,典型者如章草也。
凭什么这些作品能在正体展中获奖?6位专家为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