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邵佩英:正体书法的外延不可被无限扩大(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本次正体书法作品展之所以称为“正体书法”,我想应该是为了避免引起误解的缘故吧。毕竟正书通常是指楷书,而展览展出的则是楷书、隶书和篆书。这样从表述上更为精准,因为“正体”与草体相对应,名正言顺地指向楷书、隶书、篆书。各类词典对“正体”的描述大体一致。主要指“笔画端正,结构清晰,易于辨识,书写缓慢,字字独立”。显然,行书、草书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从文字形态上看,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可见,“篆、分(隶)、正(楷)”三种属于一类,都是笔画详实,姿态静止的字体。当然,说是“详而静”也是相对的。因为判断“静”与“躁”或“动”,都是我们的审美感知。每位书写者对“正体”的“正”也有着千差万别的认识。甲认为一笔一画都要写到位,一丝不苟,丝毫不差;乙则认为甲写的状如算子,毫无生气。丙评价甲的字端庄严谨,丁评价甲的字可能是笔画僵硬。如何达成共识,让大家对“正体”一说有个清晰的认识呢?
文章插图
吴雯婷(上海) 谢惠连《雪赋》纵172厘米横75厘米我认为,首先要明确“正体”就是所谓的官方用字。比如,籀文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官方文字,楚系文字就是楚地以及周边小国的官方文字,小篆就是秦朝的官方文字,隶书就是汉代的官方文字,楷书就是隋唐官方文字,再后来就变成印刷体美术字了。从文字学角度看,“正体”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正体书法展就要划定一个范围。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反对,认为我们是书法展,不是汉文字“正体”模仿展。那么,我们举办正体书法作品展,就是为了让篆书、隶书、楷书都曾经举办过的单项展之外,再增加一个单项展览吗?
文章插图
廖建军(重庆) 节录司马迁《报任安书》纵180厘米横96厘米我所担心的是展览展出的正体书法的外延会被无限扩大,最终入展作品除了草书什么都有。比如,带有草书味道的楚简算不算正体书法作品?有点行书味道的楷书作品还算不算正体书法作品?草篆算不算篆书?等等问题都值得审视。
文章插图
吴川淮:唐楷的精神与我们的期翼(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唐楷是什么样子?是我们看到的印刷出来的碑帖,还是寻常九宫格中的规整书写?唐楷是书法发展的一种必然,其所体现的正大气象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一千多年来,很多人写唐楷往往容易偏离其法度与精神。唐楷整体面貌是规整的,很多书家继承了这一特点,但并没有看到唐楷的精神和骨力,更没有察觉到唐楷的自由、超拔与宏阔。因此,一千年来书法是进步与退步,令人一言难尽,也感慨万千……近百年来,很多人孜孜于唐楷森严的技法,但走出唐楷的藩篱而形成自己面貌的书家寥若星辰。
文章插图
张建斌(河南) 朱熹《诗集传序》纵175厘米横85厘米如何认识唐楷?先是还原,就是在书法的原拓与碑刻间寻找。笔者曾写了多年的唐楷,始终觉得不满意。一次读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才偶然间突然感受了唐楷的意境,那种庄严、力度、自然、蕴藉。唐楷是由魏碑发展而来,魏碑的自由、松散、烂漫、稚拙,被唐人转化为规范、准确、博大、森严。但唐楷多少还保留着魏碑的影子,后人有很多不去临写魏碑而直接学唐楷,写得趣味全无。因此溯其源才能见其真。沃兴华在研究颜真卿书法时就发现颜氏书法中有大量的民间书法因素甚至有篆籀的影子。显然,研习唐楷我们应该从它多元背景中挖掘其精神。唐楷在之后一千多年中延续其整体的书写状态,虽没有非常典型的书家,但在整体上还保持了唐楷书写的形态和精神。但在现当代,很多书家把规整而变化无穷的唐楷写成了美术字,把唐楷中蓬勃的生命力写得只剩下冷冰冰的架子。仔细观察唐楷的整体,森严的法度是它的外相,而内在的自由与大度才是它的本色。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唐楷的本源,仅是从唐楷到唐楷,把一个个活泼通透的唐楷分解出了无数的技法,结果写出的都是一个路子。而真正意义上的唐楷,是让人一见就肃穆而观,浩然浑穆之气扑面而来。
- 丫鬟|鸳鸯的发小闺蜜,为什么都是清一色大丫鬟?
- 自榨油|什么油最不健康呢?大豆油吗?医生提醒:这3种油应该少吃或不吃
- 哥伦比亚大学|新书架丨《孤独:一个社会问题》:孤独是什么?孤独有多盛行?
- 建特|舞剧《五星出东方》靠什么“出圈”
- 维生素e|早餐奶、高钙奶、脱脂奶有啥区别,牛奶里有什么花样经?
- 天象境|《雪中悍刀行》呵呵姑娘贾家嘉为什么既要保护又要刺杀徐凤年?
- 词人|你见过的刻画相思最好的语句是什么?
- 蛋白质|快停下!这些零食早已被“拉黑”,很多人却天天吃…...
- 二等人员|焦大也有辉煌岁月,他是从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变成了二等人员?
- 金银箔粉|金银箔粉食品被叫停,我们走访后发现这些商家还在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