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继PD-1、CAR-T后的下一类划时代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赛道如何?( 二 )


图表4:罗氏及安进部分双抗在研药物

『药品』继PD-1、CAR-T后的下一类划时代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赛道如何?
本文插图
来源:罗氏、安进官网 , 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 , 罗氏目前处于临床III期的双抗药物就不是肿瘤用药 , 而是一款眼科药物RG7716 。 RG7716是首个被设计用于眼内治疗的双抗药物,通过玻璃体内注射 。 该分子针对VEGF-A Fab和Ang-2 Fab两个靶点,其中拮抗Ang-2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视网膜血管稳定性 。 据Biomedtracker及clinicaltrials.gov显示 , 目前该药的两项针对新生血管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III期临床研究已经于2020年1月完成患者招募 , 预计于2022年8月左右完成实验 。 双特异性阻断可能造成多种不良反应 , 因此药物安全性问题有待通过更大样本实现进一步观察 。
安进和罗氏在双抗上的布局和进展有诸多相似之处 , 当然两者也有各自的侧重点 。 未来 , 凭借在该领域的广泛布局及商业化经验 , 安进和罗氏均有望成为双抗领域的领军者 。
02
国内双抗药物研究情况:康宁杰瑞、信达生物为主要玩家 , 研发进程滞后于国外
国内双抗市场玩家主要有康宁杰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武汉友芝友、健能隆医药、百济神州等 。 尤其是康宁杰瑞 , 可以说是“All in 双特异性抗体” 。 从其官网曾公开的产品管线来看 , 8个在研项目中除了PD-L1和抗体融合蛋白外 , 剩下的6个项目全是双抗 。 不过 , 其只披露了2款处于临床II期的双抗信息 。 目前 , 国内双抗研发进度最快的药物也仅处于临床II期 , 多数药物处于临床I期甚至临床前 , 研发进度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国外 。
图表5:国内双抗市场主要玩家及研发管线情况(有多个适应症时 , 研发阶段为进度最快的试验)
『药品』继PD-1、CAR-T后的下一类划时代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赛道如何?
本文插图
来源:各公司官网 , 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从适应症看 , 国内双抗主要玩家的双抗管线基本都在肿瘤领域 , 双抗药物用于非肿瘤疾病治疗的探索几乎没有 。 从靶点看 , 这些企业双抗药物的靶点主要集中在PD-1/L1、CD3、HER2 , 尤其以靶向PD-1/L1的双抗药物居多 。 即现阶段国内药企仍较多选择已经经过临床验证的靶点 , 以此降低组合风险 。
图表6:国内双抗市场主要玩家双抗药物靶点分布情况(不完全统计 , 主要统计了上表列出的康宁杰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武汉友芝友等9家药企的双抗管线)
『药品』继PD-1、CAR-T后的下一类划时代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赛道如何?
本文插图
来源: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03
双特异性抗体商业化:挑战与机遇共存
截至目前 , 全球共上市过三款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 包括Trion Pharma的catumaxomab、安进的Blincyto以及罗氏的Hemlibra 。 其中 , 前两款双抗药物上市后的销售情况不太理想 , 而最后一款可以说是商业化较为成功的双抗药物 。 下面来看看具体情况 。
图表7:全球已上市的三款双特异抗体药物
『药品』继PD-1、CAR-T后的下一类划时代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赛道如何?
本文插图
来源:公开资料 , 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catumaxomab是全球首款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 于2009年在欧盟获批上市用于恶性腹水的治疗 。 然而 , 与多数有突破性进展的新产品上市就备受瞩目不同 , catumaxomab的面世在当时并未一石激起千层浪 , 反而遭受了冷遇 , 上市第五年(2013年)的销售额才270万美元 , 最终在2017年以停产、退市收场 。
对于catumaxomab的退市 , 业界普遍的说法是产品商业化的原因 。 现在再重新审视回顾这段历史 , 推测当时影响产品商业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首先 , 从时代背景看 , 当时免疫疗法概念尚未成熟 , 人们对药物机制等的理解存在局限性 , 因此对该药物的态度较为谨慎;其次 , 从药物适应症看 , 其选择的适应症是腹水消退而非腹腔转移癌 , 而恶性腹水基本都伴发于原发肿瘤腹腔转移 , 这很容易让医生以为其只是辅助用药 , 治标不治本 , 药物适用范围被缩窄;最后 , 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推广基本没有 。 catumaxomab是由Trion Pharm与费森尤斯合作开发及销售推广的 , 其中费森尤斯负责提供资金支持和上市后的销售推广 , 但彼时由于费森尤斯的战略转型 , 其在catumaxomab上市后并未担负起该药销售推广的职责 。 在没有专业销售团队、合理的价格及营销方案等的情况下 , catumaxomab销售额惨淡 , 两家也因此终止了合作 。 可见 , 该药商业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并不在药物本身 , 而是在药物适应症的选择及销售策略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