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点滴诠释医者心——援藏医生李月光专访( 二 )


援藏8个多月来 , 前来找李月光看病的患者日渐增多 , 其中 , 因患胆管癌施行胆管ROUX-en-Y吻合术的老阿妈 , 让大伙儿都记忆犹新 。 那时第九批援藏医疗队刚到昌都不久 , 李月光回忆说:“阿妈术前胆红素水平很高 , 应该先微创减黄 , 后行手术治疗 , 减少病人手术风险 , 术后恢复也快 。 但当时医院没有术前微创减黄 , 只好直接手术治疗 , 这就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 不过 , 手术成功 , 预后良好 。 ”
和李月光同批援藏的队员回忆 , 老阿妈手术及恢复期间 , 李月光都带着他的团队守在医院 , 术后抗感染、切口换药、引流管护理、营养支持……
「肿瘤」点滴诠释医者心——援藏医生李月光专访
本文插图
图为李月光(左一)正在为三位徒弟讲课
医者心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一年前 , 天津市南开医院的同事们知道李月光报名参加援藏医疗队后 , 跟他开玩笑:“援甘、援疆 , 这次去援藏 , 你这是大满贯啊!”李月光笑而不语 , 他的心思藏在这个大满贯背后 。
援藏期间 , 李月光从接诊的病人中发现 , 很多病人生了病没有及时接受治疗 , 真正拖不下去了才急着赶往医院 。 “部分藏族群众对疾病认识不科学 , 不及时就医 , 这是不可行的 。 树立正确的医疗观念非常重要 。 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才找我们 , 处理起来相对来讲就会比较棘手 , 这也是我的最大感受 。 ”
每当看到被耽误最佳治疗期的病人 , 看到很多患者被建议送到内地治疗的时候 。 李月光都在思考:如何帮病人抢到最佳治疗期?如何为当地百姓建立“早预防、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的医疗观念?如何提升医疗技术?还缺什么医疗设备?如何能慢慢实现很多疾病不出西藏就能得到救治的心愿?援藏不只是输血 , 更关键的是造血 。 造血就是要为当地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 这才是李月光最大的愿望 。
【「肿瘤」点滴诠释医者心——援藏医生李月光专访】目前 , 昌都市藏医院普外科已经填补了6项本院医疗手术的空白 , 按照我国目前整体的医学水平来讲 , 其中有些手术算不上大手术 , 但对昌都市藏医院而言都是关键的突破 。 李月光对采访人员说:“一个医院的水平 , 需要多科室共同协作 , 单就一个学科、一两个人 , 想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是很难的 。 昌都市藏医院是集临床藏医诊疗 , 西医综合治疗 , 以藏医藏药为特色的综合医院 。 进一步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 就能为更多病人解除痛苦 。 ”
如今 , 西藏自治区实行的农牧区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 特别是农牧民医保 , 大病住院按比例报销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 但百姓医疗观念保守、医疗条件赶不上医疗需求等问题依然存在 , 这也导致当地治疗滞后 。 李月光用经济学"木桶理论"的眼光盯住了这块"短板" 。 他告诉采访人员:“我有一个心愿 , 就是能够在援藏期间 ,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 最大可能地提高我们昌都市藏医院的医疗水平 , 至少能够和内地同级省份的医疗条件一样 。 这样百姓对自己身体疾病的治愈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 ”
克珠是昌都市藏医院的外科主任、藏医主治医师 , 也是该医院的学术带头人 , 如今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 , 就是李月光的大徒弟 。 大小几十台手术的实战演练、每日重复查房时的临床经验传授、一周一次的专题讲座 , 让克珠获益匪浅 。 每一次手术都能通过李月光“师带徒”的方式 , 学会手术的操作细节及其医学理论 。 看到克珠能独立完成胆囊切除等外科手术的那一刻 , 李月光高兴得像个孩子 。
“我想我这辈子都会与我的手术刀不离不弃了 。 在昌都市藏医院 , 我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有的经验 , 一点不剩留在这里 。 眼下 , 先让我的三位徒弟成为种子队员 , 从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 这是我的理想 。 如果将来援藏期满了 , 还有需要 , 我会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安排 , 继续留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