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一家族为何窝里斗?
他是新加坡第一家族的长子 , 亚洲四小龙的第二代掌舵人 。 他从小就被父亲视为接班人来培养 , 无论是从军、学业甚至是政治方面都非常优秀 , 以至于在他执政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带领新加坡又上新一个高度 , 成绩有目共睹 。
可是 , 他在受万人敬仰的同时却被兄弟姐妹们视为“叛徒” , 亲兄妹称他滥用职权、窃取父亲的传奇事迹 , 吞噬父亲的价值观 , 这也使得新加坡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
他到底是如何爬上权力巅峰的?新加坡第一家族的内斗又是什么情况?
文章图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 李光耀之子、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
1952年 , 李显龙出生于新加坡的一个政治家庭 , 他的父亲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 。 说起李光耀相信很多人都熟悉 , 他几乎凭一己之力把原本水都不够喝的新加坡缔造成亚洲四小龙 , 他的能力与毅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 属于时代的伟人 。
因此在父亲的影响下 , 作为家中长子的李显龙从小就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 特别是在新加坡被逐出马来西亚联邦时 , 看到父亲泪流满面 , 李显龙心疼至极 , 他想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伟人 , 分担父亲的压力 , 带领国民走向富强 。
文章图片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 , 李显龙的成长过程非常完美 。 高中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 , 两年后荣获深兰格勒头衔 , 这是数学系中第一的荣誉 。
后来李显龙又去堪萨斯州莱文沃堡学习军事知识 , 到哈佛大学学习公共管理 。 结束学业生涯后回到新加坡 , 担任武装参谋长 , 年仅31岁就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准将 。
可即便儿子如此优秀 , 李光耀也没有直接把权位交给他 , 而是让他自己去争取 。 李光耀卸任后 , 李显龙又在政坛莫怕滚打了14年 , 积累了很好的人脉资源和口碑 , 直到2004年他才担任新加坡总理一职 , 成为新加坡的第二代掌舵人 。
文章图片
不过 , 此时的李光耀依旧笼罩在父亲的光辉下 , 人们更习惯将他视为李光耀的儿子 , 而不是国家领袖 。
但李显龙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 什么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他的能力完全不输李光耀 。
比起把新加坡缔造成亚洲四小龙的国父李光耀 , 他的儿子李显龙对新加坡的影响和改变依旧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
文章图片
上位三个月后 , 李显龙突然宣布要在新加坡建造度假区 , 并且还要在度假区里建赌场 。 要知道 , 在李显龙执政前 , 新加坡一直是禁赌的 , 李光耀本人也是禁赌的推行者 , 李显龙此举实则让人摸不着头脑 , 许多官员都持反对意见 , 就连老百姓也觉得他不太靠谱 。
不过李显龙哪里会想不到这点 , 他用了一个巧妙方法堵上了大众的嘴 。
【【历史故事】李显龙:新加坡第一家族长子,能力不输李光耀,却与亲兄妹闹掰】为了防止国民染上赌瘾 , 避免老百姓被赌博危害 , 李显龙给赌场设立了很多规矩 。 比方说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 如果有成年人要进来 , 每天都要收取100新元的费用 , 通过这种较高的门槛方法使得大多数新加坡人远离赌场 , 只留给外地游客去消费 。
文章图片
而结果也果真如此 , 新加坡人不仅不爱去赌场 , 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 李光耀看到成果后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 高举双手赞成 , 老百姓也渐渐佩服李显龙 , 称他是李氏家族的希望 。
除此之外 , 李显龙在金融危机时也对国民带来很大的帮助 。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 新加坡经济在一个季度内下降了10% 。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冲击 , 李显龙决定向企业提供援助 , 避免大规模裁员致使工人失业 , 这才侥幸度过难关 。
文章图片
相比于那些被金融危机打压得快要崩溃的国家 , 李显龙的方法是比较有效果的 , 及时止损 , 这也使得他慢慢脱掉了李光耀的光环 , 真正成为了新加坡的“掌舵人” 。
不过 , 当李显龙名扬天下 , 被全国人民尊敬与爱戴时 , 却有不一样的声音传出来 。 有人说他是叛徒 , 是窃取李光耀成果的盗贼 , 而这些人不是键盘侠 , 而是他的亲弟和亲妹 , 李显扬和李玮玲 。
- 【时尚一点】偏瘦型男如何打造“视觉膨胀感”
- 【爱历史】伊丽莎白王太后有多宠爱女儿?102岁也要坚持将玛格丽特公主送走
- 【十二星座】2022年(4月7日)十二生肖最好运势
- 【十二星座】既能驾驭得了新欢,又在等旧爱回头的星座!到底是情深还是渣?
- 【就爱时尚】中年女人保持气质的秘诀:穿搭得体不装嫩,简单舒服还要有品味
- 【历史故事】日本士兵自杀性冲锋,苏军却突然停止扫射,接下来的场面十分惨烈
- 梦见挨打怎么回事是什么意思 梦见挨打有什么预兆(图文)
- 【历史故事】工友病逝,他娶工友遗孀为妻,为何42年后却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时尚一点】不同年龄段要怎么管理皮肤才能延缓衰老?
- 【爱历史】1942年秋,一老汉在自家高粱地里,发现了三个穿水泥袋的“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