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十三问( 四 )


造成这两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把自己的发展,天然地放在了熬年份、熬职称上,觉得作为教师就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不能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就不能跳出职称的排队序列上做自己 。
我不是说职称制度完全不好,但是至少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更加丰富、多彩、开放的发展路径,这样才能教出有血有肉有激情有热爱学生 。

数学建模十三问

文章插图

图 5 职称只是职业发展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寻找自身的价值.
问题 10:STEM 教育中的数学是不是数学建模?意见 10: 本来应该是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所有国内外 STEM 教学案例中,还没有见过任何真正做到的 。当前 STEM 教学案例中的“M”,大多还是停留在“数个数”、“拼形状”、“算成本”等幼齿阶段 。
严格地讲,STEM 中的 M 应该泛指数学,但是 STEM 要求将数学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数学建模是结合的链条,它起到传递、处理、分析、挖掘、翻译跨学科信息的作用 。
问题 11:学生做的数学建模习作应该如何指导?意见 11: 当学生做了一个数学建模习作,不管是论文、算法还是研究报告,可做如下指导:
  1. 组织相关学生的讨论班,让学生报告他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2. 在报告当中随时就其研究过程中的疏漏和错误提出质疑;
  3. 指导其汇总、分析这些疏漏和错误,给出改良建议或研究策略建议;
  4. 指导学生将改进后的成果(必须包括:模型的假设、模型的符号化演绎、模型是否符合现实的检验、模型的修订及再精进过程、模型的适用性分析,但可不限于此)通过网站、论文传播给更多的人,最好能提供实用机会 。
问题 12:学好数学建模有什么必备条件?意见 12: 有三个必备条件:
  1. 明确数学建模的目的:用数学多、快、好、省地解决问题 。
  2. 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过程、知识、思想方法 。
  3. 积累经典模型的经验:典型问题的处理办法 。三者中,最容易忽视的是第(3)点,但是最关键的也是第(3)点 。

数学建模十三问

文章插图

图 6 学习数学建模的四个层次(阶段).
问题 13:基于数学建模的数学教育改革需要多少年才能见效?意见 13: 我们总喜欢看奇迹,看到一队人拼了很多年,重于获得了突破,然后就默默说了句“这就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只是轮到自己这里,就不会这样“莫问前程”了 。
所有一直看别人的成功和贡献却缺少行动的人都习惯问自己:“还有多久才能见效?”
时间短了,马上就要成功了,自不必担心;
时间久了,还有很久才能成功,时间的价值会更多地沉淀,最后会更加成功,也不必担心;
如果不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就不存在去迟疑“还有多久才能成功”这件事了 。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只要觉得有价值,就去做,等待时间的发酵和沉淀,就是最正确的事 。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慢慢来比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