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冯祖荀留学的故事


数学家冯祖荀留学的故事

文章插图

数学家冯祖荀
冯祖荀(1880-1940),数学教育家 。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1911年以后,多次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对在中国传播现代数学知识有重要贡献 。
01
冯祖荀先生1880年生于浙江杭县,即如今的杭州市 。父亲是前清的秀才,乡下有几亩良田,杭县城里也有自己的买卖,虽非富贵人家,但也衣食无虞 。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冯先生自幼受到严格的国学训练,在家族的私塾中完成了他的启蒙教育,也养成他一生中处处显出的儒雅风格,琴棋书画伴随其一生 。父亲虽有功名,但却不是冬烘先生,非常开明,认为儿子不应当只读四书五经与唐诗宋词,不该像自己一样终老乡里,该出去走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总是不会错的 。他明确地给儿子指了一条路:进京,投考京师大学堂 。
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 。1898年,清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 。诏书明令:兴办京师大学堂 。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的大臣,简称管学大臣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
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京师大学堂举步维艰 。此后,接连爆发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遍地狼烟,京师大学堂难以维持,下马停办了近4年 。1902年局势相对安定,京师大学堂浴火重生,吏部尚书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校址设在景山东街马神庙 。青砖灰瓦的校舍,虽然古旧,却淡雅肃穆 。重生后的京师大学堂开始招收新生,叫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后者即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
“春风得意马蹄疾” 。年方弱冠,冯先生踌躇满志,负笈北上,只身一人闯入京城 。他后来说:“人家早就告诉我,京城的街道都是正南正北,横平竖直的 。可我在京城的头几天,怎么也分不清楚东南西北,一出门就迷路” 。鼻子下面长着嘴,你可以问路啊!可冯先生那一口南腔北调,没人听得懂他的话 。在京城瞎碰乱撞,走大街钻小胡同,没少跑冤枉路 。后来冯先生能说相当不错的“京片子”,固然因为聪明,也与刚到京城吃过语言不通之苦大有关系 。
总算没有误了报名和考期,冯先生在京师大学堂的入学考试中,国文和数理各科名列前茅 。为了不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他选择了京师大学堂免收学费的师范馆,成为北京大学有案可查的首届学生 。这位江南才子在京师大学堂仍然出类拔萃,各科成绩排名榜首 。
开学一年后,管学大臣张百熙上奏朝廷,请求准许京师大学堂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奏折语言恳切,表达出他对中国新型高等教育未雨绸缪的远见:“计自开学以来,将及一载,臣等随时体察,益觉资遣学生出洋之举,万不可缓 。诚以教育初基,必从培养教员入手,而大学堂教习,尤当储之于早,以资任用 。”
就在这份奏折里,张百熙还上奏朝廷一份京师大学堂拟派遣“赴日本游学”的留学生名单,共31人,冯祖荀榜上有名,成为京师大学堂选派的首批留学生 。
近百年之内,中国向海外陆陆续续派遣的留学生,至今已上百万计,可谓有先驱,有来者,伏涌延绵,越代相师 。派遣冯祖荀等人东渡,则是赴日本留学的起点 。
冯先生于1904年赴日,先入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学校作语言和基础课方面的补习,一年后转入著名的京都帝国大学,在理学部攻读现代数学的各门基础学科,又专修“微分方程”理论 。
那个时期派遣的出国留学生,大多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现代数学的并不多,大约不超过十位 。冯先生是我们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位数学专业的留学生,可称是我国出国留学生学习现代数学的第一人 。这可真是中国数学界的幸事,中国数学历史的长卷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02
冯祖荀是中国现代数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1880年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 。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在学期间,被选出洋留学 。根据1898年中日政府间签订的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协议,管学大臣张百熙于1904年1月8日奏请派京师大学堂学生出洋留学,奏折中称:“计自开学以来,将及一载,臣等随时体察,益觉资遣学生出洋之举,万不可缓 。诚以教育初基,必从培养教员入手,而大学堂教习,尤当储之于早,以资任用 。”折中所载京师大学堂速成科“31人派赴日本游学”,即列有冯祖荀之名 。1904年,冯祖荀入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学校(相当于高中)就读,后转至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研读数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冯祖荀和当时由北京赴日留学的若干学生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留日学生编译社”,该社“以讲求实学输入文明供政界之研究增国民之知识为宗旨”,选择编译的题材“亦必以纯正精确可适用于中国为主” 。该社出版《学海》杂志,于1908年发刊,总发行所为上海商务印书馆 。该刊分甲乙两编,乙编涉及理工农医各科,首期首篇即是冯祖荀译的《物质及以脱论》(原著为英国W 。W 。R 。博尔(Ball)所写的《Matterandether》),《学海》是我国最早的科技译刊之一,对在我国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