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鹰评:拔地而起的钢铁雄鹰,冷战时期的短距起飞战斗机,核阴影之下

进入冷战时代以后 , 美苏双方普遍认为在世界大战爆发以后 , 空军机场的跑道会成为弹道导弹的首要打击目标 , 那么在机场遭遇袭击以后 , 如何能够让战机正常起飞并执行防空任务 , 以应对导弹袭击之后紧随而来的敌方战斗机机群?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火箭助推原地起飞模式
美国空军首先提出了零距离起飞(ZEL , Zero-LengthLaunch)的概念 , 这个构想来源于早起导弹的发射方式 , 将战机像导弹一样 , 绑在一个发射架上 , 用助推火箭推动战机直接升空 。 苏联也在他的米格19上面测试的这种起飞思路是否靠谱?
啸鹰评:拔地而起的钢铁雄鹰,冷战时期的短距起飞战斗机,核阴影之下
文章图片
几个国家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证明了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让战斗机拥有随时随地起飞的能力 , 只要残余的机场跑道足够火箭发射架展开 , 那么就允许战斗机的起飞
啸鹰评:拔地而起的钢铁雄鹰,冷战时期的短距起飞战斗机,核阴影之下
文章图片
但是火箭助推原地起飞模式虽然说解决了战斗机的起飞问题 , 就算起飞不需要动辄几百米上千米的跑道了 , 降落呢?起飞以后怎么降落?第1代第2代战斗机可没有短距降落的相关设计 。
在60年代的德国也有这类型的产物 , 那就是西德空军和洛克希德公司共同研发的零长度发射系统 , 实现方式简而言之的可以描述为f104的j79涡喷发动机加一个固体火箭 。
再加上 , 这种起飞布局让战机起飞过程中的容错度非常低 , 一旦有较大的侧风 , 战斗机可能在刚刚脱离发射架的时候就因为侧风而发生倾斜 , 然后直接砸向地面坠毁 。
技术水平的限制 , 导致了初代的火箭起飞模式只能使用液体火箭作为动力 。
而液体火箭不想固体燃料火箭一样燃料自带 , 液体燃料火箭只能选择在即将使用的时候加注火箭燃料 , 而且液体燃料的储存条件苛刻 , 往往只有在特定温度才能正常工作 , 所以 , 使用难度极大 。
之后的原地起飞火箭发动机从液体发动机改成了固体发动机 , 采用固体火箭避免了这项问题 , 不过其他问题也是一个都不能避免 , 所以说一样的一首凉凉 。
火箭助推短距起飞模式
火箭助推原力起飞 , 还有一种削弱版 , 那就是火箭助推短距起飞 , 在战斗机的机身后部或者机翼下方加装火箭发动机尽可能的缩短战机起飞距离 。
整体来说这种思路并没有在战争中起到了多少效果 , 而是在其他行业大放异彩 , 在南北两极或者说使用环境比较恶劣机场跑道偏短的机场上 , 通过火箭助推的方式 , 让运输机快速起飞 , 在著名的c130运输机降落在航母上的事件中C130的起飞方式也是通过火箭助推起飞.就连U2都曾经使用过火箭助推的起飞方式
啸鹰评:拔地而起的钢铁雄鹰,冷战时期的短距起飞战斗机,核阴影之下
文章图片
火箭助推起飞的问题则是在于
火箭发动机废气处理问题 , 火箭发动机在使用时会排出大量的飞机 , 然后这些废气需要至少经过一分钟左右的排气时间 , 才允许其他战斗机起飞 , 否则的话一股子二氧化碳吸进去瞬间憋熄火
第2个问题 , 捆绑有助推火箭的战机起飞时后方必须清空 , 严重影响调度能力与起飞能力
第3个问题那就是成本问题 , 毕竟火箭发动机也不便宜呀 , 起飞一次至少扔两个 , 消耗过大 , 这谁扛得住????
啸鹰评:拔地而起的钢铁雄鹰,冷战时期的短距起飞战斗机,核阴影之下
文章图片
战斗机垂直起飞模式
在战斗机外部加装火箭发动机 , 让其实现垂直起飞不太成功 , 那么在战斗机的设计阶段 , 就在战斗机上加装两个升力发动机或者战斗机的主发动机可以旋转 , 再比如说让发动机的喷口可以旋转之类的思路 , 通过加装发动机将战斗机在起飞过程中的总推力大于战斗机自身的质量 , 使得战斗机能够凭借发动机的推力让其离开地面 , 让战斗机自身就拥有短距起飞 , 同样的这种思路也能实现垂直降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