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援鄂医生:50天就像过山车,武汉本地医务人员应该被更多关注!( 二 )
张健惋惜的告诉采访人员 , 后续老人以及家属在插管治疗上也不太配合 , 他们认为不插管也是在进行治疗 , 而气管插管治疗太受罪 。 但是在张健看来 , 如果这名患者可以更早的进行插管治疗 , 他活下去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些 。
本文插图
【『武汉』援鄂医生:50天就像过山车,武汉本地医务人员应该被更多关注!】
工作中的张健 受访者供图
还有一个“不听话”的患者张健印象非常深刻 , 这名46岁的男性患者是张健前期管理的患者中年纪最轻 , 但病情一度最重的患者 。
在病情刚加重的时候 , 该患者被转到一个因疫情临时改造的重症监护室 , 病房中患者较多较重 。 转运到大房间 , 他开始抱怨“这个房间人这么多 , 帘子都没有 , 不让下床怎么上厕所 , 我要回去 。 ”医护人员解释说 , 病房的确人多一些 , 但监护更完善 , 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疗 。 但他并不听 , 依旧坚持回到原来的病房 。
不仅如此 , 在最初与这名患者的交流以及沟通中 , 两人相处的也并不愉快 。 “很多时候 , 他都需要绝对卧床 , 所以我告诉他不要下床 , 但是他经常不在乎 , 总觉得自己的呼吸困难症状不明显 , 情况并不严重 , 不需要在床上吃喝拉撒 , 也不习惯 , 所以经常摘掉监护和吸氧装置去上卫生间 , 甚至有时候吃饭也不戴 。 ”到现在谈起这名患者 , 张健的语气中依旧能感觉出焦急 。
因为虽然他自我主观感觉症状很轻 , 但是检查结果显示病情已经很重了 , 这个时候不听话 , 会让他处于危险的边缘 , 甚至上卫生间排便时 , 使个劲都会生命垂危 。
经历了病情从重症到危重症 , 采取了高强度的监护以及血液灌流吸附等治疗手段 , 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 。 在出院时他告诉张健“最难的那几天我以为要不行了 , 你给了我信心 , 真的感谢你们 。 ”
“作为医生 , 我们也不能强制病人 , 每次遇到不听话的病人 , 即生气又无奈 , 因为不希望看到患者因为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而造成令人惋惜的结果 。 ”张健告诉采访人员 。
武汉的医务人员 , 更难 “武汉本地的医务人员太苦了 , 他们是应该被更多关注的人 。 ”是张健在与采访人员的交谈中 , 提到最多的一句话 。
“许多医护工作者 , 尤其是护士 , 他们很多人本身个子比较小 , 有的甚至比氧气瓶高不了多少 , 但是却需要搬动又重又大的氧气瓶 。 ”张健告诉采访人员 , 武汉的医务人员 , 更难 。
张健一直觉得 , 武汉的医务人员是需要更多关心与关注的人 , 在疫情初期 , 武汉的医务人员没有分配隔离酒店 , 所以工作结束后只能回家 , 在后期才有了统一的隔离酒店居住 。
他们从1月就开始投入到抗击疫情当中 , 前期由于医疗资源紧缺 , 患者急剧增加 , 在援鄂医疗队到之前 , 武汉当地的医务人员已经经历了高强度的工作 , 一直不分昼夜的忙碌 , 所以他们其实非常疲惫 。
目前疫情正在逐步缓解 , 各地援鄂医疗队也都逐步撤离 , 但是武汉的医务人员依然需要在坚守 , 他们是在守护“自己的家” , 这两个多月以来 , 真的很不容易 。
回到辽宁 , 结束隔离后想回家看看 “当时要到武汉去的时候 , 只告诉了我爸 , 没有告诉我妈 , 主要还是怕她太过于担心 。 ”张健告诉采访人员 , 他与父亲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父子” , 父亲话不多 , 平时交流也不多 , 在知道他要到武汉支援时 , 父亲也只是告诉他注意安全 , 虽然语气平静 , 但是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担心 。
“回到辽宁之后 , 我们需要集中隔离14天 , 这肯定是少不了的 , 结束隔离之后 , 我想回家看一看 , 我已经有3个多月没回家了 。 ”张健告诉采访人员 。
张健是辽宁抚顺人 , 从沈阳到抚顺只有50多公里 , 1小时的车程 , 却很久没能回家看看 。 疫情发生以来 , 先是一直在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隔离病房工作 , 之后便接到命令随医疗队到了武汉 。
- 中国第一高人鲍喜顺,不听医生劝告执意生子,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 医生告诉她:你活不过五十岁,而她却活到了93岁?
- “全国戏曲名家名团武汉行”再登场,三地昆剧大师下月在汉共演《牡丹亭》
- 茅奖得主刘醒龙亲历武汉抗疫,推出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
- 五本男主是医生的甜宠文:本本都是经典,医生控的千万别错过
- 清朝太医的手稿现世,专家估价达216亿,这字迹让现代医生都汗颜
- 医生文推荐:我的竹马穿白衣,很高兴遇见你
- 水杯摸起来“黏黏滑滑”恐是污染警讯!医生曝超脏真相
- 被鱼刺卡喉,千万别喝醋医生试试这3招,比土办法管用多了
- 医生|为什么有些人吃再多都不胖?你连喝水都发胖?医生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