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宋代疆域较唐朝缩小,对麻布生产有什么影响( 三 )
三是租。前言《通典》所载江南郡县190余万丁的丁租即折成了布,必然涉及到江南诸州。四是调。有些州府,如京兆府和同、岐州既不以布为调,又不以布作为贡品,也不属于唐代以租折布的范围,却有相关记载,其布应是纳庸代役而来,毕竞唐代纳庸代役已经制度化、经常化。
3、宋代布在财政收入中地位下降
宋代布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虽较唐前期下降,但不代表织布水平、布的质量降低。从土贡的角度看,唐前期布生产的总体格局在宋代未见明显变化。
文章图片
宋代布料的印花
《元丰九域志》贡布的59州中,除两浙路的苏州,江南西路的筠州、兴国军,荆湖南路的全州,荆湖北路的江陵府,成都府路的成都府,福建路的泉州、邵武军、兴化军,广南东路的梅、英州外,其余48州所在地在《唐六典》中均为贡布,这说明贡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变化不大。
布被选为贡品虽然代表着其质量较高,但由于一州所能缴纳的贡品总数是有限的,因此如果一州中有多种著名产品,有的贡布可能就无法入选。所以,贡布所反映的地区间生产水平的差别只是总体性的,不可能是全面的。
四、影响麻布生产地域分布的原因
1、对旧有技术的继承与推广
麻布的生产过程涉及到麻的种植与选择,麻纤维的脱胶、劈分、绩接等技术和方法,纺车中的手摇纺车,织作的关键技术和基本机具等,这些技术在唐代以前早已成熟。这些技术和机具是古代麻纺织技术的主要部分,长期以来在衣著、赋税、贸易等需求的驱动下逐步得到推广,这是唐宋时期麻布生产地理分布广泛的重要原因。
文章图片
手摇纺车
同时利用这些技术完全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麻布。麻布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纱的质量,高质量的麻纱应具有细、匀、柔韧等特点。麻皮由纤维素、木质素、胶质及其他杂质组成,麻纱加工的第一步是将麻纤维周围的胶质等杂质部分脱去,获取可纺纤维,唐代以前即已形成了沤渍和浸煮两种成熟的加工方法。
沤渍法是直接将麻放入水中浸,对用水和沤渍时间均有要求,"沤欲清水,生熟合宜",独水则麻黑,水少则麻脆,生则难剥,大烂则不任挽,泉不冰冻,冬日者即为柔明也。此法较为简便,但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不易控制,脱胶不均匀,提取的纤维质量不稳定,并且所需时间较长。
文章图片
沤渍法
浸煮法是将麻或麻皮置于锅中浸煮。此法"比之沤渍,纤维脱胶均匀,只要控制好水温和时间,就能很好地掌握脱胶程度。"为便于下一步缉绩,可纺纤维在沤渍和浸煮过程中都只能部分脱胶,"太烂则不任挽"即是此意。
通过沤渍或浸煮获取的可纺纤维呈束状,需将其劈分为细条,再经过绩接,使之变为细长的纱线。纱线质量高低和此环节关系极大,而劈分成的纤维条以及绩接成的纱线的细、匀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手工技术,也和麻纤维的质量有关。
绩接成的纱线在铺经上机之前,往往还要经历两道工序:一是纺。目的是对纱线加捻,提高其强力,并使之更加细匀。和劈分、绩接完全靠手工不同,纺纱可借助纺车进行。从秦至唐纺车由推广手摇单锭至手摇复锭,再发展到脚踏复锭。
二是脱胶。麻纤维在渍或浸煮过程中只是部分脱胶,纱线中仍有部分胶质,影响纱线的柔软度。此时脱胶采用灰治法,将纱线放入碱性溶液中浸泡或煮练,使纤维上的胶质尽可能继续脱落,使纤维更加精细、柔软、洁白,从而能制织更高档的织品。
文章图片
《天工开物》中的织造机具
和纺车一样,织造机具也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手经指挂",到具备开口、引纬、打纬、送经、卷取五大运动和抒、轴、综、蹑、支架等部件的综蹑织机,代表着织作的便捷和效率的提高。
- 『太史杂谈』为何疆域广阔的哈萨克斯坦,当年死活不想独立,大家都乐意分家
- 『丈夫』宋代河南阳武县“丈夫藏银发现妻子通奸案”始末
- 熊熊点兵▲唐朝军队攻灭西突厥之战(上):从远交近攻到大战爆发!
- 「诸葛小武」能看到地平线之下,覆盖我国近海疆域,揭秘获800万巨奖的雷达
- 【光明网】“南海Ⅰ号”: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 ​华为阅读·DigiX读书会空降西安,听马伯庸畅谈唐朝盛世文
-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
- 建高铁站发现宋代古墓 泸州在建高铁站:停工半月进行考古发掘
- 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船货清理基本完成,文物或超16万件
- 回到唐朝吃汤圆,我差点找到了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