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论」郑和7次下西洋都干了啥?谈谈明朝的海权思想( 三 )
第三次是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 , 即第四次下西洋返航时 , 苏门答腊岛苏幹剌见郑和到其国未对自己进行颁赏 , 勃然大怒 , 遂起兵袭击郑和船队 。
文章图片
《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十三年九月壬寅 , 苏门达剌国王宰奴里阿必丁遣王子剌查加那等贡方物 。 太监郑和献所俘苏门达剌贼首苏幹剌等 。 初 , 和奉使至苏门达剌 , 赐其王宰奴里阿必丁彩币等物 。 苏幹剌乃前伪王弟 , 方谋弑宰奴里阿必丁以夺其位 , 且怒使臣赐不及己 , 领兵数万邀杀官兵 。 和率众及其国兵与战 , 苏幹剌败走 , 追至南渤利国 , 并其妻子俘以归” 。
郑和将苏幹剌等俘获大大有利于苏门答剌的和平稳定 , 苏门答剌使者不断入贡中国 。 郑和英勇作战 , 参与的这些军事纷争纯系自卫反击 , 给当地人民铲除匪患 , 带来了福祉 。 郑和在海外恩威并施 , 运用海权、维护海权 , 构建了和谐的对外关系 。 郑和以自己的外交、军事才智 , 保持了海上航道的畅通 , 受到各国称赞 , 便利了中外友好交往 , 出现了“自和后 , 凡将命海表者 , 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的局面 。
文章图片
3、明朝海权思想简评
明统治者提倡大一统 , 派郑和七下西洋是想通过和平的外交行为达到这个目标 。 访洋各国途中 , 郑和积极传播华夏文明 , 结好与国 。 对中国人来说 , 华夏文明是一种向心力、回归力 , 更是大一统的凝聚力 。 特别是 , 明朝海权思想的运用并不局限于中国这个国家范围 , 所以它并非具有狭隘的民族意识 。 但明朝的海权思想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和平相处的外交理念 , 而非吞并和傲视小邦的大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 , 这也是和马汉海权思想的根本区别所在 。
明朝的海权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 尤其是通过和平实践背后所体现的大一统思想 , 仍值得去弘扬 。 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完整的主权以及多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 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现今中国的统一实质是中国自身领土的统一 , 与明朝大一统所表现的超越于中国领土之外渴望建立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 但二者为实现目标有一个共通点:都是运用和平手段 , 求同存异 , 解决分歧矛盾 , 形成和平相处的局面 。 而这一共通点正是实现统一的关键 。 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 , “大一统”地理概念和精神内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 在经济全球化 , “大一统”更多的是在强调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 。
文章图片
由于时代的局限 , 明朝海权思想又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 。 郑和下西洋时进行的朝贡贸易 , 本身是一种政治行为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行为 , 因为这种贸易的前提是违反经济原理的不等价交换 。 维护海洋权益 , 有效使用海权统辖海域 , 仅以维护朝贡关系是无法长久维持的 。 强大的海军力量也必然是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 不考虑经济因素的海权终将会丧失 。 在政治上郑和时代的军事实力固然强大 , 但想通过单一的军事力量去维护自身的海权优势是不可能实现的 , 正如马汉所说:“这种海上军事力量貌似强大 , 而实际上像一种没有根的浮草一样 , 很快会干枯” 。
另外 , 尽管郑和个人已经看到了海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 但他背后的明朝统治者仍旧死抱“重陆轻海”的观念 , 无法从根本上践行发展海洋贸易的理念 , 这也造成了其海权思想的根本局限所在 。 郑和下西洋后 , 明政府也无力向海洋进发 , 更别说经略海洋 , 至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由盛转衰 , 在下坡道上滑行 。
文章图片
4、结语
明代的海权思想至今闪耀着光芒 , 尤其是以郑和下西洋代表的“大一统”思想以及自始自终实践“辑睦邻国 , 无相侵越”的理念现在仍值得宣扬 。 但中国必须首先抛弃明朝重陆轻海的观念 , 以合理的步伐进行海军建设、经略海洋 。 更重要的是 , 必须着力提升开发海洋资源的科技水平 , 在政治、军事、经济各个层面协调发展 , 确保对海权的可持续拥有 。
- #静月斋文化#鬼火婆婆,民间故事:清明祭
- 微鉴史事■漫谈风靡古代的行酒令文化,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 「国枰艺术文化」精品推荐:千古大帝——康熙帝的雅物马蹄尊
- 『前后文化』别娶生妻”,从李纨到薛宝钗,讲讲为何“生妻”不能娶,“宁穷死
- #文化产业融媒体#中国的佛教圣地——五台山
- [文化随想录]法国的国鸟是高卢鸡,中国的是什么?很少人知道,美国的国鸟是鹰
- #文化纵横#究竟有多少大学生能接受婚前同居和同性恋爱?
- 「低吾文化说」那宋美龄是怎么处理和她的关系呢?,蒋介石和毛福梅离婚不离家
- 文化观微▲究竟是谁写的?杏花村又在何方?,最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
- 「深夜读史书」西楚霸王项羽却是苗族后裔,这些证据可证明,楚国并非华夏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