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论」郑和7次下西洋都干了啥?谈谈明朝的海权思想

郑和7次下西洋都干了啥?谈谈明朝的海权思想
【「文化新论」郑和7次下西洋都干了啥?谈谈明朝的海权思想】引言:儒家思想的内涵是丰富而复杂的 , 推崇大一统是其基本精神之一 , 也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主张 。 明朝仍以儒家文化立国 , 也以实现大一统为目标 。 明朝海权思想的核心是大一统思想 , 而能突出代表明朝海权思想的事例就是从永乐三年开始的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 。 由于时代的局限 , 明朝海权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 。
1、明朝海权思想的内涵
“海权”(seapower)一词出自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马汉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 以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海权思想无疑比马汉早得多 , 但现代世界提及“海权”一词 , 必然会提及马汉 , 而少有人想到郑和 , 确实是个缺憾 。 郑和作为传播明朝海权思想的积极推行者 , 其历史功绩与作用不应忽视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 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 而此时马汉的“海权论”大行其道 , 风靡全球 , 列强纷纷加强海军建设 , 极力扩张海权 。 梁启超注意到了世界的局势 , 在他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 , 全欧沿岸诸民族 , 各以航海业相竞 。 ......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 , 交通大开 , 全球比邻 , 备哉灿烂 。 ......而我泰东大帝国 , 与彼并时而兴者 , 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 。 ”梁启超之所以极力赞扬郑和 , 突出他在航海史上的地位 , 就是为激发国人海权意识 , 重振国家海权 , 抵御外敌 。 要理解明朝海权思想的内涵 , 首先必须明晰15世纪中国历史的环境和背景 。 公元十五世纪 , 人类的活动舞台更多地从大陆移向海洋 , 在西方掀起了一股航海热 , 在中国以郑和为代表的海权思想也在西方转型社会和中国历史交叉口上开始形成 , 它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段的必然 。 明初 , 国家统一 , 经济富庶 , 军事实力雄厚 , 这使明朝向海外发展成为可能 。
「文化新论」郑和7次下西洋都干了啥?谈谈明朝的海权思想
文章图片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举措客观上适应了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 这不仅是对海洋的一种探索 , 也是渴望将强大的国力展示和运用于海外的表现 。
儒家思想极力推崇“大一统” , “大一统”是中国历代皇帝治国理念 , 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孜孜追求的目标 。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 , 历朝历代都竭力创建或维系大一统国家 , 郑和下西洋行动的背后也包含着这层战略意图 。 郑和下西洋与明皇朝封建的"大一统"思想一致 , 所有行动本质上都是在实践明廷的对外战略 。 明政府对海外诸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 , 决定了郑和下西洋的性质、目的以及任务 , 同样 , 正是整个明王朝致力于“大一统”的目标 , 决定了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海权思想内涵 。
明成祖对海外诸国 , 通过大力开展和平外交活动 , 以德服人 , 以理感召 。 永乐七年 , 成祖朱棣第三次派郑和下西洋 , 行前交待:“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 , ......祗顺天道 , 恪守朕言 , 循理安分 , 勿得违越;不可欺寡 , 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 ”郑和下西洋自始自终实践着朱棣“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 , 在航海途中 , 极力维护和建立朝贡关系 , 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 , 肃清海盗 , 安邦抚民 , 这种海权思想的奉行 , 无非是服务于“大一统”这个终极目标 。
「文化新论」郑和7次下西洋都干了啥?谈谈明朝的海权思想
文章图片
郑和作为杰出的航海家 , 在长达28年的航海生涯中 , 深知海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 维护海权 , 有利于实践大一统理念;海权失去 , 大一统的实现必然只是空想 。 所以当新继位的仁宗高炽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 , 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出安泊者 , 俱回南京 , 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 。 ”郑和痛心疾首 , 力谏“欲国家富强 , 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 财富取之于海 , 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 , 华夏危矣 。 我国船队战无不胜 , 可用之扩大经商 , 制伏异域 , 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 ”郑和已经意识到海洋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 认识到海洋与国家富强、国防安全的紧密联系 , 颇有现代世界海洋战略方针的味道 。 可惜这次力谏并未改变明王朝逐渐闭关自守的趋势 , 说明朝廷尽管渴求大一统 , 但对如何运用海权实现这个目标并未有真正深刻透彻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