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中古刺客文化的三层境界( 二 )


第一次行刺前 , 先“变名姓为刑人” , 在这里所谓的“刑人”是指受过刑的罪人 。 豫让变更名姓 , 扮作一个厕所清扫工 , 来到豫让家应聘成功后 , 准备趁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行刺 。 但是很遗憾 , 豫让的这次行动失败了 , 原因是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厕所工作人员有点异样 , 结果豫让被当场抓获 。
赵襄子的侍卫要就地处死豫让 , 但赵襄子得知豫让是为了给智伯复仇后 , 不仅没有杀豫让 , 反而对豫让的行为夸赞不已 , 他说:
“彼义人也 , 吾谨避之耳 。 且智伯亡无后 , 而其臣欲为报仇 , 此天下之贤人也 。 ”
豫让被释放 。 但豫让令人敬佩之处在于 , 尽管赵襄子夸他是义士 , 是天下的贤人 , 但他为知己智伯复仇的决心并未改变 。 于是就有了第二次行刺 。
第二次为了增加行刺的成功率 , 豫让进行了更为残酷的自残 , 史载为:“漆身为厉 , 吞炭为哑 , 使形状不可知 。 ”如此操作之后 , 他还在街上行乞进行试验 , 结果连他的老婆、朋友难以辨认 。 这次豫让认为伪装已经很成功了 , 就打探消息 , 得知赵襄子要从豫让桥(此桥原无名 , 因豫让在此行刺后得名)路过 。 于是 , 豫让体现埋伏在豫让桥下 , 计划在赵襄子路过之时 , 一剑毙其命 。 岂料 , 赵襄子的马一上桥 , 就警觉跳动不安 。 赵襄子和随从立即感到危险 , 命人搜查桥身 , 结果发现了刺客豫让 。
赵襄子原本敬重豫让乃义士 , 不料豫让不肯放过他 , 遂责问豫让:
“你也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供职 , 而他们被智伯所灭 , 你为何无动于衷?”
豫让的回答令人眼前一亮:“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 我故众人报之 。 至于智伯 , 国士遇我 , 我故国士报之 。 ”
赵襄子听罢 , 深受感动 。 可是感动归感动 , 也不能再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 万一某日被豫让得手 , 岂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当然豫让也知道 , 两次行刺失败 , 必是再无机会了 。
于是 , 为了在死前还能象征性地完成任务 , 以便死后见到智伯有所交代 , 就向赵襄子求其袍衣一件 , 以对其行刺 。 赵襄子一方面敬重豫让的义士之风 , 一方面为了彻底解决这件事情 , 就答应了豫让 。
豫让遂对赵襄子之袍衣连刺三剑 , 是为知己智伯复仇 。
当然刺罢 , 豫让也自杀而死 。
在这里 , 有一点我们要正确理解 。 有人认为豫让最后的行为很荒唐 , 刺其衣如何算是复仇成功了呢?但是在豫让这个行刺事件里 , 我们要清楚一点 , 那就是行刺不再单纯是一种刺杀行为 , 而是一种忠义的仪式 。 在一个严肃的仪式里 , 仪式比现实更可贵和重要 。 也就是说 , 豫让行刺的出发点和立场 , 是大于行刺的结果的 。
在这一点上 , 我们很容易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关之情义 , 关羽被孙权杀害后 , 刘备倾举国之兵讨伐孙权为关羽复仇 , 虽然在夷陵惨败 , 但是刘备为关羽复仇的这个义气 , 即出发点和行为 , 却得到了读者的尊重 。 关羽与刘备 , 名为君臣 , 却情同兄弟 。 豫让和智伯 , 大概也是如此 。 故此 , 才能让豫让有此动力为其不计代价来复仇 。 古之义气 , 至此地步也算是极致了 。
第二层境界:士为服务对象死 , 乃为忠 。
古之刺客 , 除了个体的“士为知己者死” , 还有一种叫“士为效忠者死” , 此乃为忠 。 如此论说 , 是以中古时期的普通理念或价值观来为依据的 。 在中古时期 , 从帝王到各层的长官 , 甚至到平头百姓 , 最看重一个人的品质还是忠诚度 。 忠之后 , 方为义 。 而忠的最高级别 , 为死忠 。 在这方面 , 也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案例:
其一是春秋时期的专诸 。
「说历史的女人」中古刺客文化的三层境界
文章图片
专诸与豫让 , 都是同时代的人 。 但因春秋时期 , 中国大地上列国并立 , 豫让是晋国义士 , 而专诸是吴国壮士 。 专诸为今南京壮士 , 气力勇壮 , 被逃往吴国的伍子胥半路遇见 。 伍子胥见专诸“力拔山兮气盖世” , 是一员罕见的勇士 , 必有大用 , 便主动结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