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

一提起古代的灾荒年景 , 可能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画面就是一群饥民在地上搜寻草根树皮 。
大家都知道 , 古代的自然资源和物产其实是远胜于现在的 。
尤其是野生动物 , 比现在要多得多的 。
既然已经饿得走投无路了 , 为啥这些灾民不去猎捕动物来果腹呢?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
文章图片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图|用刀刮削树皮的饥民
如果说这些饥民已经饿得没力气了 , 那么退而求其次 , 河里的鱼虾用网就能捞上来 , 花不了多少力气 。
为啥他们不去捞鱼虾吃 , 反而宁肯吃草根啃树皮呢?
事实上 , 灾荒时期的形势远比后世的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和残酷 。
任何做法 , 都一定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 而且老祖宗的智慧并不比现代人差——这一点从那些传承至今的文物和技艺就足以看出 。
要想弄清楚他们为何会这样做 , 还是要先看看古代的饥荒到底有多严重 。
按照史书记载 , 西汉初年 ,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
文章图片
图|汉高祖刘邦剧照
也就是说 , 汉高祖刘邦下诏批准了允许“出卖儿童”的法令 , 百姓得以贩卖儿女来换取粮食 。
一时之间 , 卖入达官贵人府的幼童不计其数 。
那么 , 刘邦为何会下这样一道诏令 , 鼓励这种有悖人伦且毫无人性的行为呢?
班固在《汉书·食杂货》中记载:
“汉兴 , 接秦之敝(同弊) , 诸侯并起 , 民失作业 , 而大饥馑 。 凡米石五千 , 人相食 , 死者过半 。 ”
由于群雄并起 , 百姓被征召入伍 , 百姓无法耕种 , 又碰上气候干旱 , 最终五谷不熟 , 庄稼不收 。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
文章图片
图|汉代农民耕种场景复原蜡像
民间米价飞涨 , 一石米需要五千钱 , 为此饥饿而死的人高达数百万 , 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
无奈之下 , 汉高祖只得就此下令 , 让那些深受饥荒之苦的百姓不至于再受法律的惩处 。
饥荒就像是一场无法逃离的噩梦 , 在这场噩梦当中 , 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不能幸免 。
在历史上 , 有关于饥荒年代饥民相食的记载数不胜数 。
但是 , 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百姓并不愿意向同胞举起屠刀 , 于是他们就选择了啃树皮、吃草根 。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
文章图片
图|晚清时期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的饥民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问题了 , 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首先是关于捕猎的问题 。
在古代 , 那些避世隐居在大山深处靠着打猎为生的猎户 , 并不依赖于平原上几亩田地所带来的收成过活 , 他们和普通农民一样 , 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到了饥荒年代 , 由于林中的动物被大量狩猎 , 其数量就会急剧减少 。
况且饥荒年景一般都是因为缺水干旱导致的 , 人尚且都吃不饱 , 更别提动物了 。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
文章图片
图|描绘古人狩猎场景的绘画(局部)
这时候的森林很难供养大量饥民 , 因此指望打猎来度过荒年 , 是不现实的 。
对于江河流域地区的居民而言 , 在平日里 , 因为肥沃的土地更加适合种植业的发展 , 大量的稻谷也就成了当地主要的食物来源 。
平日里 , 农民需要向地主缴纳租金 , 此外还会有一些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 。
这就导致他们勉强果腹已然不易 , 很难有粮食结余 , 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为荒年做准备 。
当荒年来临时 , 这些农民耕种的土地由于缺水或是蝗灾来临 , 往往会减产甚至绝收 。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
文章图片
图|古代农民耕种场景复原
虽然作物的产量减少了 , 但是地租和苛捐杂税并不会减少 , 农民们只好外出逃难或者远迁 。
为了苟活下去 , 所有的灾民只能用树皮树根来代替食物 , 部分百姓还会用观音土来果腹 。
观音土 , 虽然听起来很好听 , 本质上就是高岭土 , 因为外观呈白色 , 也被称之为“白垩土” 。
由于土质比较细腻 , 而且没有那么多碎石杂质 , 吃下去能暂时解除饥饿感 , 让人舒服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