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精神的内涵 晋商精神( 二 )


(二)诚信,义利,中国文化的商业原则
以诚待人,诚实守信,重义轻利,以义制利,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说:“子贡问政 。子曰:“粮草充足,兵士充足,人必信 。”子贡说:“如果你必须去,你应该先做什么?”岳曰:“去兵 。”子贡说:‘我必须去那里 。“什么先来,”说:‘去吃饭 。自古人死,人无信仰,人无立场'”;李白的诗里也有“海月可以倾斜,但其诺不改 。”“诚信精神”的虔诚,是两千年传统文化洗礼和启蒙的结果 。它在西方契约精神中扮演着类似守约的角色 。作为对人们道德层面的约束力,不是硬性要求而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规范个人交易行为,营造了可靠、稳定、良好的市场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
“义”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们把“义”解释为一种正当而恰当的行为准则 。孟子曾说,“义是人之正道”;孔子在《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提到,“君子之义为质”,“见贤思齐”,“见贤思齐”;在《左传》中,归结为:“义、利、义之和”,即当你遇到可得的利益时,首先要判断它是否符合“义”的要求,如果符合“义”的要求,就要让它去,但可以取之;如果不符合“义”的要求,那么“穷则不能除”,宁为穷,不为利而牺牲义 。虽然孔子所强调的“义”是奴隶社会的“义”,而且“义”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对“义”的服从还是流传下来的 。不受宗教势力束缚的民族,在贸易行为中都能恪守职业道德,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祖先的遗产对后代的影响是很大的 。
明代张四维《条录堂集》中有晋商范世奎的记载 。“道观历官、龙、皋兰、张掖、酒泉、谷藏,道观中易查危,要有积、聚、散、盈、缩的计划和储存,使你在虚度光阴时,能活在低位 。每次都会很奇怪,往往是为了利益 。但是,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如果既不是对也不是错,就不要拿别人一毛钱”[2] 。整个社会对义的追求内化为民族性格,在其中成长起来的个体也就有了义的认同 。如果一个人背信弃义,就意味着否定自己,这是阻止人们做非正义的最强大的力量,也是传统文化的运作方式 。
(三)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中国文化生活态度
屈原在《离骚》中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其修远Xi,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曾写道:“老马高骑,志在千里 。在烈士生命的暮年,我充满了勇气”;李清照说“生是英雄,死是鬼英雄 。”诸葛亮《侄儿书》中说,“夫志要高远,圣贤要慕,情欲要拒,停滞要弃,少数人之志可以显露,但有所剩,有所悲之感 。”这些诗传达了一个信息——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这种精神在晋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
庆忌小兰写道:“山西人大多在外经商,十几岁时就学习了人贩 。一旦他们积累了财富,就开始总结女人 。”也就是说,事业不成功,连老婆都不会娶 。由此可见,山西人视经商为一项伟大的事业,他们通过经商来实现立家致富祖业的抱负,而这种观念是使他们在经商中不断进取的极其巨大的精神力量 。
比如著名的大生魁贸易商行,其创始人之一,王向清,山西太谷人,自幼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做过家仆 。后与山西祁县人贾森、石大学士交易 。先是扛起卖骆驼、拉骆驼的担子,后在乌里雅苏台、科布等地开了济生堂贸易行,后改名大生魁 。几经磨难,在雍正成了大人物 。
后来把西裕成颜料村改成票号的大掌柜雷吕泰,全力支持雷吕泰的富豪李大全,在传统商业正常经营时期,都能果断放弃转行做其他生意,其强大的进取心和过人的胆识可见一斑 。正是这种开拓精神,使晋商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的历史贡献令人瞩目 。也是让晋商在五百年的风风雨雨中生生不息的精神 。
(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明代冯梦龙《天下总警,玉堂春遇夫难》,有“与人相处难不苦”;民间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说法,韩愈有:“业好闲闲”;李商隐还有《先贤国家纵览,从节俭到奢靡》 。
中国传统文化早就总结了勤劳、勤奋、节俭与成功的关系 。沉浸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晋商,自然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 。当时的山西人,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为了生计,冒着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跨过黄沙漫天,夏天头顶烈日,冬天有粮有冰 。以茶叶生意为例 。晋商经营的茶叶基本都是非本地的,需要从遥远的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地贩运到寒冷的沙漠甚至西伯利亚 。在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商业运输只能靠马、骡、驴、骆驼等原始交通工具进行 。如张家口至恰克图段约2900里,地广人稀,回沙漠 。夏天酷暑难耐,几天没水喝;冬天,风呼啸,天气寒冷 。有时候在路上冻死的人;偶尔被土匪突然抢劫,失去生命财产,死于天灾人祸的人时有所闻;每次出货都需要时间,大概几个月到半年 。可以说,当时的晋商如果不能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是不可能成功的,更谈不上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