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牡蛎海味时,可曾想到祖先曾利用它来建造跨海的“洛阳桥”

品尝牡蛎海味时,可曾想到祖先曾利用它来建造跨海的“洛阳桥”
文章图片
福建泉州 , 有一座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 , 名字叫“洛阳桥” 。 这造桥的地方水深浪大 , 经常有翻船的危险 。 在北宋皇祐五年 , 洛阳桥开工时期 , 难度太大了 。 传说太守写信给“海神” , 请求暂停涨潮 , 以便建桥 , 惊奇得是“海神”居然回信了 。
01.海神助力的传说
公元前6世纪的南朝 , 福建泉州就有海外通航的记载 。 在泉州城东北十公里的处 , 有一条洛阳江入海口 , 南来北往的物资 , 随着船只都要经过这里 , 但由于台风和海潮的侵袭 , 船过得很缓慢 , 人们把这要道 , 称为“万安渡” , 道出当时人们内心的期盼 。
品尝牡蛎海味时,可曾想到祖先曾利用它来建造跨海的“洛阳桥”】这地方 , 常年人流拥挤 , 货运繁忙 , 中外商民迫切希望造桥 。 可是 , 在此之前 , 还没有在江海喇叭口上 , 有建桥的记录 , 更不用说长达数里的跨海大桥 。 传说 , 当时的泉州太守 , 是“宋代书法家”蔡襄 , 他面对汹涌澎湃的海浪 , 不能动工 , 束手无策 。
无奈之下 , 蔡襄只好给海神写了一封真诚意切的信 , 请求暂停涨潮 , 以便建桥 。 信写好了 , 派谁送给海神呢?想了好久 , 突然想起手下有一位精通水性的公差 , 这个人名字叫“夏德海” , 很多人给他起个浑名叫“下得海” , 太守便派他去给海神送信 。
这个夏德海来到海边 , 望着茫无边际的大海 , 心中直打鼓:“这信该往那儿送呢?”他一边想 , 一边喝酒 , 办法还是没想出来 , 酒已喝太多了 , 就醉倒在海滩上 。 也不知过了几个时辰 , 一阵潮水涌来 , 惊醒了夏德海 。
他揉揉眼睛一看 , 奇怪了 , 手中的信不知道被谁换掉了 , 恐怕这就是海神的回信吧?他顾不上身上湿漉漉的衣服 , 赶紧把信送给太守蔡襄 。 蔡襄好奇地打开这封神秘的回信 , 上面只有一个大大的“醋”字 。
这是什么意思?蔡襄是著名书法家 , 对汉字相当熟悉 。 他仔细一琢磨 , 恍然大悟:海神叫我们在二十一日酉时动工 。 原来“醋”字拆开来 , 正好是廿一日、酉 。 蔡襄一算日子 , 第三天就是廿一日 。
于是太守下令:赶紧做好一切准备 , 只等时辰一到 , 立即开工 。 果然 , 廿一日酉时开始 , 海上风平浪静 , 江中水波不兴 。 工匠和兵卒们连续奋战了8天8夜 , 一鼓作气地建成了这座长达360丈的跨海大桥 。 当时叫“万安桥” , 后来人们它称为“洛阳桥” 。
品尝牡蛎海味时,可曾想到祖先曾利用它来建造跨海的“洛阳桥”
文章图片
02.洛阳之桥天下之奇
实际上 , 造桥工程的难度 , 比传说要艰巨得多 。 从皇祐五年四月至嘉花四年十二月 , 耗资1400万 , 历经6年零8个月 , 桥才建成 。 造桥的实际负责人 , 并不是蔡襄 , 而是卢锡、王实、许忠及两位和尚义波、宗善等15人 。
蔡襄也曾两度出任泉州太守 , 但那也是在洛阳桥开工3年以后的事 。 不过 , 他是支持建桥的 , 他还主持了最后的完工仪式 。 洛阳桥南蔡(襄)忠惠公祠中 , 有一座蔡襄撰写碑文的《万安桥记》碑刻 , 碑文道出了建桥的实际情况 。
洛阳桥规模宏大 , 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 。 建成时 , 长达1200米 , 宽约5米 , 500个扶栏 , 46个桥墩 , 28座石狮 , 9座佛塔 。 一时成为泉州人自豪的胜景之一 。
洛阳桥的建成 , 可以说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次突破 。 它不仅开创了在江河入海口上建造大桥的先例 , 同时也创了一个石梁墩桥 , 最新的长度记录 。
品尝牡蛎海味时,可曾想到祖先曾利用它来建造跨海的“洛阳桥”
文章图片
03.海鲜洛阳桥
我们都吃过生蚝和牡蛎 , 它们是海边常见的海味 , 当你品尝这可口的“生猛海鲜可曾
想到过?我们的祖先曾利用它的特性 , 来建造跨海的“洛阳桥”!
“洛阳桥”其实并非如传说中那么容易 , 它工程的艰难之处 , 在于桥基的建造 。 “洛阳桥”处在海口 , 水深流急 , 潮浪交汇 , 两面夹攻 。 桥墩必须非常坚实 , 经得起海潮和洪水的来回冲击 , 不能采用以往的技术 。 勤劳聪慧的桥工们 , 迎着困难上 , 创造了现代称之为“筏型基础”的新技术 。
什么叫“筏型基础”?简要地说 , 就是沿着桥梁中线往江底抛置许多大石块 , 并向两侧展开相应的宽度 , 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 , 作为桥墩的基址 。 洛阳桥的筏型桥基长达500余米 , 宽约2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