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理论创新成果登上《Science》合办期刊 中医研究国际化科学化再进一步( 二 )


图1.血栓形成模式图 图2.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模式图
其次 , 认识到人体空间 , 会对疾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 因为很多疾病治疗的原理 , 正是在于恢复其正常的空间 。 所以说 , 无论是宏观上某些异常组织的切除还是微观上细胞代谢的正常恢复 , 都离不开对空间的改变 。
第三 , 当我们认识到人体空间的规律之后 , 治疗疾病的途径可以更广泛 。 治疗思路的改变尤其是用药途径的变革 , 会使临床治疗变得更直接、更简单、更有效 , 也会更安全 。
第四 , 认识到人体空间 , 对病因的认识也将重新定位 。
第五 , 认识到人体空间 , 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生命运行规律 。 因为 , 生命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在生命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 , 各个组成部分本身正常还远远不够 ,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生命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协调是否正常 , 同样是保持生命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 。
认识人体空间 , 破解“经络究竟是什么”医学难题
经络是中医体系的核心与灵魂 。 但若问起“经络是什么” , 往往令人有“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之感 。 经络究竟为何物 , 也成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 张克镇的最新研究成果 , 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中医经络构建一个具象化概念 。
张克镇认为 , 从人体空间的角度来看 , 经络是存在人体中相对稳定、相对有序的空间 。 这一结论不仅符合传统中医经典的描述 , 也能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 , 被临床实践所验证 。
张克镇表示 , 传统中医经典已经在多处、从多个角度描述了经络的空间特性 。 例如 ,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 , “夫十二经脉者 , 内属于腑脏 , 外络于肢节” , 即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通过经络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 并使之保持相互协调统一 , 完成各种功能 。 可见 , 经络是沟通与协调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途径或通道 。
现代科学实验则有效证实了经络作为空间的特性 。 例如 , 1950年初期 , 日本中谷义雄、法国Niboyet等用直流电通过患者的皮肤时 , 证实古典经络与穴位的导电量较一般部位更高 , 并推断出“间液”(组织液)的相对含量较高是经络低阻特性的根源 。 而经络组织液含量较高的原因 , 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空间特性使然 。
此外 , 经络的空间特征也能在针灸治病时得到证实 。 针灸实践中 , 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手下会直接体会到经络的空间感 。
而从人体形态结构方面 , 也能看出人体空间与经络的特征相符 。 人体无论皮肤还是内脏 , 无论是软组织还是坚硬的骨骼 , 组织与组织之间 , 细胞与细胞之间 , 甚至原子与原子之间 , 空间无处不在 。 也只有空间才能把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细胞 , 甚至人体内外连结为一个相互通达且适度开放的整体 。
人体空间理论框架为中西医沟通融合搭建桥梁
作为医学 ,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 , 都旨在为人类健康服务 , 二者理应相互融通 , 共同造福人类 。 但是实际上 , 中西医之争却从近代持续至今 , 不断争夺舆论场的话语权 。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 令中西医的沟通和融合呈现出一定的舆论新面貌 。
疫情发生以来 ,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 。 多地推动中医药及时全面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 , 打出中西医结合救治“组合拳” , 有效降低了轻症变成重症、重症变成危重症的发生率 , 提高了治愈率 。 可以说 , 推动中西医沟通融合正在迎来一个良好契机 。
张克镇提出的人体空间理论及其研究成果 , 也为中西医相互融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
对于中西医长久以来的矛盾 , 张克镇分析称 , 此前 , 中医赖以支撑的理论基础没有被客观认知 , 尤其是缺乏对经络本质及中医治疗原理的重新认识 , 这就导致舆论普遍认为 , 中医“确有奇效” , 却又“不合科学方法” , 与现代医学逻辑无法兼容 。 但在人体空间理论的框架下 , 中医和西医则能够找到对话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