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说唱■《中国新说唱》怎么就把小众文化唱凉了

 
中国新说唱■《中国新说唱》怎么就把小众文化唱凉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123rf.com.cn”
第二期播出后,《中国新说唱》登顶微博热搜,但是上热搜的不是“freest yle”的接替词,而是有一位选手在节目中全程被打上了马赛克。在此之前,还网传了要“搁置到9月播”“冠名商vivo撤资”等等。
去年风光无限好的有嘻哈,今年可能改的不仅是名字和赛制了,命运可能也要改改。
虽然在播放量上,《中国新说唱》与上一季相比差的不多,但是第二期过后仍然没有出现亮点选手,大力想推的词语“skr”也没有流行起来。目前赛程已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第一季的此时,GAI、TT、VAVA、欧阳靖等大批选手已经开始圈粉。但是到了第二季,这样的选手还没开始出现,往后还能不能做出来得画上一个大问号。
从节目呈现的内容状态来看,第一季一直强调的嘻哈精神已经被抹去了棱角,失去了原本的味道。新说唱真的不是有嘻哈第二季,只是披了一件嘻哈的外衣而已。我都怀疑是不是我打开方式不对,怎么全场就成了peace and love?怎么导师说啥就是啥?怎么想为兄弟鸣不平还得在获得pass离场前?
遭遇到内外夹击的《中国新说唱》前途堪忧,同时也为各方提了个醒,小众文化的钱其实没那么好赚。为什么都觉得小众文化的钱好赚?
百度搜索“小众文化”,《中国有嘻哈》的字样频繁出现。去年夏天一阵“freest yle”的风,确实将以嘻哈音乐为代表的小众文化再次卷进了大众视野。在此之后,街舞又成了注金重地。从二次元,到嘻哈和街舞,为什么资本都觉得小众文化的钱好赚?潇湘财经认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1、不用费力,直达G点
现在的商业社会,越来越强调分众和精准,而小众文化的簇拥者天然就形成了集中的一个分众市场,还自带精准的用户画像。例如二次元人群喜欢动漫游戏,而嘻哈爱好者则爱潮酷的标签。对于资方和金主爸爸来说,大到占据市场,小到推出BD合作,都有章法可循,不用费力,就可以摸到市场的G点。《中国有嘻哈》带火的不只是嘻哈音乐,潮流服饰的销量也得到了倍数增长。仅仅是节目中选手所戴的几款“R!CH”与潮牌“HATSON”合作的帽子,月销就大幅提升至三十万左右。
2、打打感情牌不就好了
与内部分散的大众市场相比,小众市场所形成的自组织人群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对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追求,使得他们对于情感牌的抵御力更低。当麦当劳牵手“国漫之光”《全职高手》进行一系列跨界营销时,粉丝的感情便有了一个宣泄口。在巨大热情的推动下,不仅使得其首日销量超过了麦当劳以往合作IP的同期销量,还引发了广大粉丝“集角色卡”、“餐厅打卡”的热潮。
3、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
低试错成本和抢滩登陆的心理使得资方不断投网下海,企图钓上一条大鱼,但是他们忘了有越来越多的人把钩子放了进去,而鱼总是有限的。《中国有嘻哈》火了之后,内容生产商都开始瞄准潮酷青年这一方向,舞蹈成为了争相夺取的下一个品类。《舞力觉醒》《热血街舞团》《这!就是街舞》等节目紧跟上线,如下图娱乐资本论所整理的表格。很明显,他们是想在被验证过的市场中再捞一笔,但是现实很残酷,金兔子始终没有来。这几档节目在话题度和传播力上都远低于《中国有嘻哈》,特别是《舞力觉醒》,在低迷的收视率和一片骂声之中让金主扑了街。
中国新说唱■《中国新说唱》怎么就把小众文化唱凉了
文章图片
今年再做小众文化怎么就不行了?
《中国新说唱》是小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博弈之后的产物,既不能被小众信服,也不被大众接受。这是小众文化试图融入主流的缩影,这也在敲碎资本的幻想泡沫,今年再做小众文化不行了。潇湘财经认为主要有这几点:
1、知名度?不过是新鲜感的产物
目前看似小众文化所拥有的知名度,不过都是新鲜感的产物。目前小众文化所营造出来的市场数量,是由少部分忠粉,以及大部分追求新鲜感的散粉所组成。《中国有嘻哈》平均每期播放量2亿+,而截至目前,冠军GAI的微博粉丝为418万。而以大众主流文化支撑之下的节目《偶像练习生》,播放量与《中国有嘻哈》差不多,但是冠军蔡徐坤的粉丝数为1259万。由此可见,在同样的达到率下,小众文化的粉丝转化率有限,且数量级小,大部分人都只是看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