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不了名校, 碰不到名师又如何! 看一位高校校长的自白

能否成才,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之高低,不决定于是否出国留学,不决定于学习条件之优劣,也不决定家庭是否富有 。只能决定于自己 。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 。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 。
读好多书,读好多好多书 。但凡智力超常的少年,生理发育都比较超前,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读书就是他们的生命的一部分 。
文理兼修,以博取胜 。无论是学校、家长或是在读的大学生们,都不要太在意专业的选择,走出专业化教育的误区,打好厚实的文理知识基本功 。
学生们学习优劣的区别,也不在于分数之高低,而在于悟性之有无 。悟性与知识多寡无关,与学历、学位无关 。一个人无学历而有悟性,能够更有效地获取有用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 。反之,有学历甚至高学位而没有悟性者,是绝对不能成为杰出人才的 。
作者:刘道玉,教育家、前武汉大学校长 。
........................................
我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近60年了,虽然有着年深月久的经历,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我:现在的中小学生家长,拼命希望孩子上好学校,瞄准的又是什么?大学生成才究竟取决于什么?
是高学历和高学位吗?但并不是每一个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甚至高学位者,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是名校和名师吗?也并不是每一个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或是师从名家的人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 。
华罗庚先生是由初中毕业生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师从他的学生不下百人,但获得世界数学界公认的杰出数学家,也只有五六个人(5%)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一直不断地琢磨这些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与思考,终于有了一点心得:能否成才,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之高低,不决定于是否出国留学,不决定于学习条件之优劣,也不决定家庭是否富有 。只能决定于自己 。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 。
具体说来,须着重培育和强化下面这五个重要因素:

孩子进不了名校, 碰不到名师又如何! 看一位高校校长的自白

文章插图
(刘道玉《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封面,各种观点对于解决今天教育的种种问题仍有借鉴意义 。)
一、读好多书,读好多好多书
但凡智力超常的少年,生理发育都比较超前,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读书就是他们的生命的一部分 。北宋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四处借书供他抄书,通过自学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他曾说:“立身以学习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因此,一个厌学的人,不爱书、不爱读书和不会读书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 。
孩子进不了名校, 碰不到名师又如何! 看一位高校校长的自白

文章插图
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的毕业生刘维宁,是初三考取大学的,大三考取留美研究生 。他是七八十年代“天才少年”之一,是加拿大国家宇航局唯一的五级(最高级)科学家,现在被聘请为中国“千人计划”专家,主持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与欧洲航天局共同发射的“夸父卫星”项目 。
他自识字后,就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雷打不动,而且是跨学科的广泛阅读 。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或学校外,都会读书 。”
二、最好的老师是自己
刘维宁在大学期间,基本上不听课,即使人在课堂上,也是心不在焉 。每学期教科书和教材发下来以后,他快速地自学一遍,然后就是广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刊,以积累和构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结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张舜徽教授,一天校门未进过,完全通过自学成为公认淹贯博通的一代通儒 。
孩子进不了名校, 碰不到名师又如何! 看一位高校校长的自白

文章插图
大量实例证明,充其量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都已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可是,迄今自学仍然不能在大学普遍推广,原因在于学习者有依赖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师 。
同时,现在僵化的课堂考核管理制度,也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自学 。面对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使得获取教育信息更便捷,为无师自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也该从玩“知识游戏”向玩“思维游戏”转变了 。
加强记忆力不等于死记硬背 。世界绝对没有记忆力迟钝的学术大师 。例如学术大师陈寅恪,他留学东西洋12年没有去拿一个学位,而是博览群书,掌握了中外12种语言 。晚年他双目失明后,完全凭口授整理出版了《再生缘》和《柳如是别转》,总共120万字,甚至连注释也是由他口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