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笔斋文化』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二 )


『老笔斋文化』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文章图片
胡亥
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 , 他这样劳民伤财 , 都去修建一个看似并没有用处的建筑 , 其实已经激起了部分民众的怨恨 , 再加上秦始皇死去之后 , 登上皇位的是秦二世一个没有秦始皇的才能血比秦始皇残暴百倍的皇帝 , 在秦二世的不断“努力”之下 , 整个秦朝的灭亡速度开始逐渐的加快 , 根据《史记》记载:“二世不行此术 , 而重之以无道 , 坏宗庙与民 , 更始作阿房宫 , 繁刑严诛 , 吏治刻深 , 赏罚不当 , 赋敛无度 , 天下多事 , 吏弗能纪 , 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 然後奸伪并起 , 而上下相遁 , 蒙罪者众 , 刑戮相望於道 , 而天下苦之 。 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 , 人怀自危之心 , 亲处穷苦之实 , 咸不安其位 , 故易动也 。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 , 不藉公侯之尊 , 奋臂於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 其民危也 。 故先王见始终之变 , 知存亡之机 , 是以牧民之道 , 务在安之而已 。 天下虽有逆行之臣 , 必无响应之助矣 。 故曰“安民可与行义 , 而危民易与为非” , 此之谓也 。 贵为天子 , 富有天下 , 身不免於戮杀者 , 正倾非也 。 是二世之过也 。 ”从秦朝灭亡的结局中可以看出 , 这句童谣中所预言的灭亡秦朝的胡指的并不是当时的匈奴胡人而是胡亥的胡 , 也就是说亡秦者胡也 , 指的是灭亡秦朝的人是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 , 而不是秦始皇所理解的胡人 。
汉朝时期的预言童谣
在汉献帝时期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句童谣:千里草 , 何青青 , 十日卜 , 不得生 。 单纯看字面意思的话 , 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 但其实这里边的每一个字以及每一个词语都有隐含的意思 , 其中千里草指的是董这个字 , 十日卜指的是董卓的卓这个字 , 也就是说这首童谣里边的主角是董卓 , 描述的是董卓身上发生的事情 。 童谣的意思是说董卓这个人会自下而上的控制君主 , 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 除此之外 , 这首歌谣里边描述的场景暗示了董卓会掌握政权并且会实行暴政 , 同时董卓的统治又会迅速灭亡 , 他自己这个人也会获得一个不得生的结局 , 也就是说董卓最后的下场只有死这一个字 。
『老笔斋文化』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文章图片
汉献帝与曹氏
这样明显具有特殊意义的童谣一看就是有心人传播的结果 , 毕竟这样能够准确地预知到名字和死亡结局的预言性童谣不可能真实存在 , 这样传播的童谣不仅仅是为了激发人们对于董卓的痛恨 , 同时也是为董卓的下场做一个铺垫 , 会引起一般其他人的反对 , 而且在这样一个童谣的潜移默化之下 , 许多技术对于政治场景和董卓这个人并不了解 , 甚至可以说是对此一无所知的人都会觉得董卓这个人是罪有应得 , 他的死亡是应该值得庆幸的事情 。 这样一个结果就是编纂这首童谣的人所想要达到的结果 , 同时处于那样一个相对比较封建迷信的社会之中 , 人们对于这些具有预言性的童谣的相信程度远大于统治者的命令 , 有时候迷信的作用能够比得上任何一个煽动性的语言 。
童谣的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作用
根据《政治与文化》一书可以理解到:“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 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正确的 。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 ”那些看似与政治没有任何关系的童谣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特殊形式 , 在信息传播相对比较闭塞的古代社会 , 童谣的传播力度应该是最强的 , 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于童谣的认可度和传播范围是比较熟知的 。 这些童谣其实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传播和影响渗透的知识 , 在日积月累的不断影响之下 , 你就会慢慢的发现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向这些日益接触的童谣方面靠近 。 所以那些童谣预言的事情成真之后 , 百姓就会更加相信这些东西 ,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 这种认可度就是民心的代表 , 那些能够让童谣对百姓产生文化渗透作用的人 , 就是得民心的人 , 民声可谓人心难得就是古代政治家最需要了解的一个知识 , 同时也是运用最熟练的一个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