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会习惯有罪推定的思维方式?

谢邀。我觉得是我们互相不信任,导致的互作“有罪推定”好么?当事人不信任公检法机关,在他们眼里,“当官的”都带着“原罪”。法官就是“吃完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说法治不健全”。有几个人是带着完全的信任来到法院的?你案子本院就是没有管辖权,被告住哪就去哪里法院起诉,什么功课不做就来立案,还说我“踢皮球”?材料什么不准备,带张嘴就来了,给你说准备什么什么,还埋怨“怎么恁复杂,老百姓办个事真难!”对,不应该难为你!你开口一说话就应该判你离婚,过错全在对方,你哪哪都好。主审法官还没有接触到,就敢大放厥词,称“天下乌鸦一般黑”。案子胜诉了,就是“托的谁谁谁”;败诉了,就是“对方肯定给你送礼了”,他们哪是理性公民啊,他们要的也不是法律意义的公平正义,只是不占便宜就是吃亏。来法院,却不相信法律,相信上访、闹访、缠诉,管你什么呢,办不到我说的要求就闹!同样的,法官对当事人也带着极高的警惕心,时时如履薄冰,怕录音录像,怕上网谩骂。绝大部分是好人,但每年一两百个案子,至少三四百当事人,里面有三四个非理性公民,就够你喝一壶的了,这一年就别想安静。职业没有尊严感、荣誉感,出门不敢说自己是法院的(越是正式干警越不敢说)。讲个故事。俺们庭长,出去吃饭来着,饭店老板招呼:“某庭长,你还记得我吗?”庭长真记不起来了,每年那么多案子,好歹也干了快三十年了。是敌是友?庭长心里一下紧了,赶紧堆笑脸:“实在不好意思,人太多,记不清了。”老板说:“十几年前,我欠人家钱没还,你拘留过我十天。”庭长三十岁就那样了,十几年就没变过,除了头发严重减少,这当事人,记性真好!哎,可想,庭长这顿饭吃的啊。可见,必须对你的当事人好点,这小城市,不定哪天就见面了。你办的那些个案子啊,就是一颗颗不定时炸弹,不定哪天就让终身责任制这个引子给翻出来了,让你退休?让你安享晚年?言语可能有过激之处,不喜请绕路。但这是真实的感受。
■网友的回复
我觉得,这个不一定是法制传统或者法治水平的问题。因为自然科学里面普遍存在的“上帝视角”来看待和理解世界,有罪预定,本身就从“上帝视角”来看比较符合这个思路。不做有罪的预先判断的话,其实是没有人去关注的。好端端的话谁会关注没有犯罪的人呢~?
■网友的回复
因为小愤青太多了。
■网友的回复
谢邀,这说明中国法治化程度还很低啊,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很薄弱,这跟教育有直接关系,想想看,除了学法律的,有几个能够接触到那么多法律原则,比如,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罪刑法定,正当程序。。。再想想看,我们的无犯罪记录证明,这个有多呵呵,也就只有学法律的调侃调侃。。。这也跟中国法律体系中深深的苏联模式的烙印密不可分,虽然这些年学界喷的很厉害,但是还是无法改变这样的现状啊。。。只能说,我们还需要时间~西方是近300年的法治化传统了,也是经历了许多的斗争和曲折的嘛,我们提出法治满打满算也才20年出头。。。
■网友的回复
据我回忆,我们从小看的古装戏都是这样演的(包括包青天):威......武........本官治你一个xx之罪,你招是不招?不招先打20大板。印象太深了吧。
■网友的回复
从大众的角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如果你没有犯罪怎么会被有关机关采取有关措施,所以你肯定有罪;从司法机关的角度讲的话,有罪推定的原因在于一些证据直接指向你,你是现在最值得怀疑的对象,你比其他任何人犯罪的可能性都大,所以你就是犯罪了,你如果没犯罪怎么可能会有证据直接针对你,你根本不是一个无罪的人。说句题外话,无罪推定的假设需要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具体的,公民应当承认一个人在被法院定罪前是无罪的,所有指控都是基于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这样无罪推定才有基础
■网友的回复
事情的主因大概还是出在绝对主义。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和外界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而所谓事物有相对性的那套说辞都是给自己找的借口而自编自导的修正主义。并且,以绝对的眼光和思维看待和思考事物,总是最简单得到“结果”的,即使这个结果并不一定真实。另外,中国人总有一种对生存的恐惧,这也是中国现如今功利主义盛行的原因之一。同时,还应该警惕的是,人们在对待事后被证明为错误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将这一切归结于某个具体的原因,而不愿意去思考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大概也是因为具体的对象更容易被批判,而又没有风险。这时,功利主义又开始发挥它那强大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