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索赔“ 后来反转的这个带有喜剧性的新闻,你有哪些思考啊?

2013年的新闻与提问,2016年又被我挖出来是因为最近正巧在做关于扶人反遭讹诈的社会现象课题,并且研究到了关于2013年的这起扶人反遭讹诈的新闻。把这些天的大致思考呈现于此,权当整理思路,准备进一步思考准备报告,待更新。为什么人们本能、先入为主地相信了这是一起“扶人反遭讹诈”的事件?出现了这样可笑的乌龙事件呢?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选自曹林的一篇文章,以高中生做议论文赏析的方式借助关键词剖析。梳理脉络重点的个人关键词用(括号)加粗体呈现,文章中的关键词用粗体,重点词句下划线划重点。筛选原文参考网址:曹林 : “扶人反遭讹诈”满足了谁原标题:秀一秀道德优越感——“扶人反遭讹诈”新闻的挑逗与诱惑文章角度:从新闻渠道和新闻受众看待近来微博上众多媒体官博爆出一条猛料:北京街头,一位中国大妈讹上了一个外国小伙子。一东北口音大妈在经过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自称被撞,并死抱对方不撒手,急哭外国小伙,最后经调解,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离开。一天的疯转后,媒体调查发现,此新闻失实,有目击者证明,外国小伙的确蹭到了那位大妈,目击者提供的视频中,那小伙不断用中文辱骂被撞者。又是一起关于“扶人反遭讹诈”的乌龙事件,又是媒体差不多集体中招,从《环球时报》到《钱江晚报》等等无数媒体官方微博,都转了开始那条描述“外国小伙扶人反遭讹诈”的微博。本段关键词:先入为主、标签化 ↓为什么人们本能、先入为主地相信了这是一起“扶人反遭讹诈”的事件?起初被这条假新闻牵着鼻子走的人,看到最新的报道后,恼羞成怒地将问题归咎于媒体的不负责任,认为自己被误导、欺骗和蒙蔽。可问题不只是被误导这么简单,“外国小伙扶大妈反遭讹诈”的信息一出现就被疯转,除了“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式的浮躁传播(传播者)外,更重要的是这条假新闻太符合很多人的想像、期待,太符合传播者(传播受众)的需求。1.立场替代事实问题首先出在新闻源上,首先发布这条新闻的人并没有客观的描述,而是将自己预设的立场嵌入到新闻标题中,“扶大妈反遭讹诈”其实不是事实,只是记者和网友的想象,但当这种想象变成新闻标题时,这个“不看事实只看标题”的浮躁阅读时代,已经设置了议题,人们只会被这个倾向性很明显的标题牵着鼻子走,而缺乏颠覆“标题党”误导的独立审慎能力。(“污名化”)2.符合新闻价值要求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之所以不加核实就立刻转发和评论,只因这条新闻太符合它们对新闻价值的要求了:多有冲突性,多有故事性(中国大妈讹诈外国小伙,可谓“中国大爷”讹诈中国小伙的升级版,国际元素的加入更多了不少反讽反衬色彩),多能激起网友的愤怒,多能反映出这个社会的道德变异!这条假新闻不仅满足了一些媒体及其官方微博的期待与需求,还迎合了很多人内心的想像、期待与需求,(迎合阴暗面)于是能够迅速攻陷网友本就不堪一击的理性防线,被疯狂转发。3.滋养道德优越感扶老人反遭讹诈,这类新闻信息非常能够滋养一些人内心的道德优越感。很多人之所以喜欢消费这类负面新闻和反道德事件,不只出于审丑的需求,更在于这些新闻最能按摩他们的道德优越感。在庸常的生活中,谁也不比谁高尚,但面对“自己摔倒了,人家好心来扶你,你反而去讹诈别人”的“小人”,平常不太高尚的我们立刻显得高大起来,立刻有一种站在道德高地上俯视小人的优越感。以这种“消费负面新闻”的方式寻找优越感,很有挑逗性和诱惑力,正如一些人爱听别人不幸的经历来衬托自己的幸福感。说说你不高兴的事儿,让哥高兴高兴;看看那些阴暗无耻的事儿,让哥体验一下高大感,这显然是另一种方式的幸灾乐祸。(深入分析原因3)集体转发未经确证的“扶老人反遭讹诈”,自以为是在表达一种正义感和愤怒感,其实不过是找一个堂皇的理由去集体秀道德优越感。失去了追求高尚的能力,一群市井俗人通过比下比烂来寻找优越感。这是多便宜的事啊,轻松转发之间,就能够完成一次对自己高大感的确证,就能够在鄙视中寻找到一种优越感,太有诱惑性。不要怪我太毒舌,反省下我们内心这些不愿示人的幽暗吧。4.网络话语权:在年轻人手上为什么人们本能地相信那个摔倒的大妈是在诬陷那个年轻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常常忽略其中的话语权问题。每次发生这类事情,人们都会本能地站在年轻人那一边,为什么呢?无关正义感,也没有是非,无非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站队罢了。毕竟,当下主宰着网络话语权的不是那些可能摔倒的大伯大妈、老奶奶老大爷,而是年轻人。当我们看到“扶老人反遭讹诈”的新闻时,我们很容易立刻进入角色,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身份的角色,让自己进入到那个被老人讹诈的年轻人的位置上,自然去充满正义感地去批判那个无耻的“讹诈者”。5.骨子里的劣根性人们轻易选择相信“扶人反遭讹诈”,还源于大众骨子里的一种劣根性: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不是我们不想做好事,而是外在的环境逼着我们不敢做好事。你看,做好人被讹诈了,不是我没有道德担当,不想做好人,而是人心险恶,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很多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选择相信“是扶人而不是助人”,潜意识中想为自己的冷漠寻找借口,为自己推卸责任寻找正当性。6.寻找借口当然,还可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撒娇,为自己的赌气和推卸责任找到一个借口:我以后也不扶人了。其实,助人的道德,是源于内在的一种良心驱动,这种的道德,不应该因为一两个小概念事件而改变,不要为自己坚守这种道德设置什么条件。做好事不需要理由,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做,自己心安、自己快乐就可以了。======================================================================
13年的事件16年的我们仍在思考,思考这样的现象是否还如此猖獗地存在?诚然,现在的新闻里已经很少见到“扶老人反被讹诈”此类事件的身影,但是关于“道德优越感”、“骨子里的劣根性”以及“网络话语权”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最后用叶存仁的一句话总结一下,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关于 ”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索赔“ 后来反转的这个带有喜剧性的新闻,你有哪些思考啊?】 2016/10/28
■网友的回复
首先 热炒碰瓷 大新闻头条然后 热炒外国人骂人 大新闻头条最后开始反思 你们这些网民素质怎么这么差啊?媒体的节操要用毫克来计量了
■网友的回复
首先,是外国人故意要求朋友拍照上网炒作。其次,国人喜欢喷国人没素质。然后,国人喜欢喷国人喜欢喷国人没素质的行为最后,新媒体的发展让新闻无法及时传递真相,只能传递热点。我觉得新闻媒体已经失去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了。
■网友的回复
国人的坏品质都要影响到国外去了,V5,我再也不敢随便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