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明代王府井有十王府吗?( 五 )


然而 , 成祖的特殊政治需要不一定是他后代的需要 , 从皇位安全的角度出发 , 藩王频繁往返京城与封地之间 , 将增加借机反叛的危险性 , 让一位藩王永远生活在类似软禁状态中 , 远比允许他流动更容易掌控 。 因此 , 随着永乐帝过世 , 亲王进京朝觐顿时烟消云散 。 宣德元年(1426年)彻底废除亲王朝觐政策 , 十王府顿失往日风采 。
尽管十王府失去了迎送朝觐诸王的业务 , 但接纳皇子“出居京邸”的功能仍存 。 只不过在以后的岁月里 , 实际使用日渐稀少 , 最终消失 。 这与成祖及其继承者生育皇子骤降息息相关 , 没有一位赶得上太祖 。 成祖只有四子 , 宪宗最多十四子 。 孝宗以下 , 不但子嗣较少而且夭折率高 , 如生育较多的世宗与神宗皆是八子 , 前者六子殇 , 后者三子殇 。 皇帝意志常让封藩制度在框架内变通操作 。 譬如 ,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 , 立长子常洛(20岁)为太子 , 同时封三子常洵(15岁)福王、五子常浩(11岁)瑞王、六子常润(8岁)惠王、七子常瀛(5岁)桂王 。 由于宣德初废除了亲王朝觐制度 , 皇子封王一旦之藩 , 就彻底丧失再进京权利 , 因此往往想方设法迁延滞留 。 福王乃万历宠妃郑贵妃所生 , 恃宠逗留宫中十几年 , 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才之藩洛阳 , 其他三位则更晚 , 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才成行 。 四位亲王离京前皆住在东华门内武英殿东北的皇子居所 。 留居宫中等待之藩变成常态 , “出居京邸”已是制度虚文 。 从而让十王府的历史记忆愈来愈模糊 。
根据古籍可推测十王府位置
十王府究竟位于何处?是否像今人绘制的“明代北京城图”标注的在今东安市场?对照历史文献辨别 , 图标位置并不准确 。 明末太监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宫殿规制”在叙述皇城各门方位时说:“长安左门再东 , 过玉河桥(今东长安街与南河沿大街的十字路口中间) , 自十王府西夹道往北向东者曰东安门 。 ”这一珍贵记录 , 为今天确定十王府的具体方位 , 提供了有力依据 。
明京师划分东西南北中五城管理 , 城下辖坊 , 坊下分铺 。 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讲“中城”辖区“在正阳门里 , 皇城两边” , 皇城东边的中城南薰坊范围是“正阳门里 , 顺城墙往东至崇文门大街 , 北至长安大街(今东长安街) 。 ”坊内所记“皇墙东南角、夹道东安门”两地名 , 正是今东长安街与东黄城根的西北交角与东黄城根街南段 。
南薰坊的北面为澄清坊 , 十王府地处其中 。 本坊排列的地名、建筑有“台基厂北门……单牌楼西、十王府、甜水井、诸王馆……菜厂”等 。 台基厂北门即今台基厂路北口 , 明代这里还不是城市通衢 , 而是一处占地较广的仓库 , 先以储放巨木与建筑台基材料为主 , 后渐变为堆柴薪芦苇之所 。 单牌楼西即今东单以西 , 标明了澄清坊的东南起点 , 十王府标明的则是其西南起点 , 转而向北依次记录地标 。 其中尤可注意者为甜水井与菜厂两地名 , 至今王府井大街西侧仍有大小甜水井与菜厂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