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明代王府井有十王府吗?( 二 )


比较《坊巷志》案语与《实录》原文 , 显而易见《坊巷志》摘录之文是作者移花接木重新编排的 , 只是节选了“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 , 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 。 ”与“自永乐十五年六月”两句 , 并做了颠倒 , 同时删去了“自”字 。 后来者撰文引用时 , 如不核对《实录》 , 就难发现其中纰漏 。
永乐营建北京工程分为两期 。 第一期 , 西宫工程即改建原燕王府(在今西城灵境胡同以北府右街左右) , 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八月到永乐十五年四月 , 完成殿宇1630余间;第二期 , 皇宫坛庙等工程 , 从永乐十五年六月到永乐十八年十二月 。 任何群体多项目的巨型工程建设 , 总要分轻重主次 , 二期工程开工后 , 一定是先紧着宫殿、庙社而后皇太孙宫、十王邸 。 因之 , 十王邸不一定是永乐十五年六月开工的 。
如何标点《成祖实录》这段文字至关重要:一是按本文标点方法 , 8350楹是二期工程建造的殿宇房屋的总数;二是在“高敞壮丽过之”后点句号 , “建十王邸”后点逗号 , 那么8350楹则是皇太孙宫与十王邸拥有房屋的总数;三是在第二种标点方法的基础上 , 再于“皇太孙宫”后点句号 , 8350楹便成为十王邸的间数了 。
【『王府』明代王府井有十王府吗?】倘若脱离历史情境 , 仅囿于文本的标点理解 , 三种断句方式似皆能成立 , 然而历史真相只有一种 , 而不能三说并立 。 因之 , 哪一种理解更符合历史文献原意 , 还需放开历史视角 , 在明朝皇室制度文化中仔细考察 。 第二、三两种标点理解方式 , 可以合并论之 , 核心问题出在“十王邸(府)”的“十”字上 , 弄清“十”字之义 , 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
一般来说 , 语义上的“十王” , 不理解成排序第十之王 , 那就是十位王爷 。 不过 , 八千余间的宅邸决非一位王爷所能占用 , 故不必细论即可否定 。 因而 , 十王邸是十座很容易成为判定共识 , 把8350间视为十座王府建筑总合 , 平均每座835间 , 又与明朝王府796间的定制相差无几 。 所以 , 很多人毫不怀疑十座王府存在的真实性 。
十王邸若理解成十座 , 则有悖于明朝皇子分封制度 。 明太祖建国后采用诸子封王之藩政策 , 所生二十六子 , 除太子与幼殇的之外 , 皆陆续封王之藩 。 譬如洪武三年(1370年)初次封王十位 , 其中几位年长者 , 二子朱樉封秦王之藩西安 , 三子朱棡封晋王之藩太原 , 四子朱棣封燕王之藩北平(今北京) , 五子朱橚封周王之藩开封 。 四城中除太原为历史悠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外 , 其余三座都曾是一统皇朝的都城 。 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所封的亲王 , 其中几位年幼者 , 延迟到永乐六年(1408年)才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