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明代王府井有十王府吗?( 四 )


实际上 , 《成祖实录》叙述得十分清楚 , 8350楹是营建皇宫、坛庙、皇太孙宫等工程的建筑总数 , 并非专指十王府 。 官修《实录》绝不会本末倒置 , 不记最重要的皇宫坛庙的建筑数量 , 偏要特别关注枝微末节的十王府 , 记其准确间数 。 十王府只是营建工程中的一个小项目 , 决非仿照封藩之地的王府式样建造 , 没有宫城墙、王宗庙、社稷、山川坛以及承运殿等建筑 。 可能是一个大院之内分列多个独立的四合房院落 , 房屋总量上估计在三四百间 。 明代北京没有正式王府 , 所有的王府都建在亲王封藩之地 。
十王府既是一座府邸 , 何以冠名“十王”?这还要从明太祖定立的皇子分封制度说起 。 明制多仿唐代 。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 , 以宫中幼子渐成长 , 乃于安国寺东建一大宅 , 分院安排成年皇子 , 称“十王宅” 。 《旧唐书》卷一百七说 , 所谓十王“盖举全数” , 当时有庆、忠等王十一位居此 , 到天宝年间则增至十四王 。 同书卷一百八十四又记“十王宅”之外 , 尚有安置皇孙的百孙院 。
洪武二年(1369年)定皇子封王分藩制度 , 第二年四月 , 太祖将当时已有的十子 , 除太子朱标之外的九子全部封王 , 最小的第十子朱檀仅两个月 。 九王之外 , 又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 首次分封十王 , 皇子封藩制度确立 , “十王”也成为制度专用名词 。 《明会典》卷五十六《王国礼》二谓:“皇嫡子正储位 , 众子封王爵 , 必十五岁选婚 , 出居京邸 , 至长始之国 。 ”皇子封王、结婚、之国 , 分三步进行 , 皇子封王一般较早 , 出生后即可封王 , 全凭皇帝意愿 。 而选婚年纪相对固定 , 在十五岁左右 , 结婚前住在宫中 , 婚后就要出宫居住 , 即所谓的“出居京邸” , 至于等待多久之藩 , 要视封地的王府建设及准备情况而定 。 郑晓《今言》卷四说永乐以后 , “皇子之国 , 皇后子 , 其仪制用上十王礼 , 妃所生子用中十王礼 , 嫔所生子用下十王礼 。 ”
由此可见 , 紧邻皇城修建的十王府功能是双重的 , 一方面 , 作为已婚之王“出居京邸”等待之藩之所;另一方面 , 负责接待朝觐的藩王 。 无论是“出居京邸”的成年王爷 , 还是朝觐诸王 , 都可称作“十王” , 前者将要享受“十王礼”之藩 , 后者已然享用 。 两者住在十王府都是临时的 , 比较而言前者的时间要长些 。
十王府作用渐失
明初都金陵时 , 就建有十王府 ,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六记建文四年“复执(周)定王(朱)橚锢之京师十王府”即是明证 。 永乐迁都北京 , 在营建工程紧张之际 , 于紧邻皇宫之处建造十王府 , 不但延续了太祖旧制 , 同时也是出于摆脱非法夺位的阴影 , 树立亲亲仁义形象 , 赢得皇族团结与拥戴的政治需要 。 众所周知 , 永乐发动的靖难之役缘自建文帝的“削藩” , 因之 , 成功之后 , 就需要做出反其道而行之的姿态 。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四说 , “永乐朝 , 亲王入觐不绝 。 盖文皇矫建文疏忌宗室 , 倍加恩焉 。 ”不但如此 , 而且打破了洪武六年(1373年)所定“亲王每岁朝觐 , 不许一时同至”的轮番来京的规矩 。 如正式迁都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月就有周王橚、楚王桢与庆王栴三位亲王进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