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人在北京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从小在二环里长大,西城的,跟这儿活三十五年了。
先说说我记忆中北京的四季。
家里是小老百姓,挤在大杂院里,家里三口人儿住14平米的小屋,进门就是床。
春天印象最深的是院子里闹猫,发春的猫夜里像婴儿啼哭一样嘶鸣。而就在春天,我家纸糊的顶棚,最容易闹耗子。耗子跟上面跑来跑去,声音听得清清楚楚,那时候我小,特害怕老鼠从纸糊的顶棚上掉下来咬我。可没办法,怕归怕,还得跟这儿活着。
夏天最深的印象是夜晚邻居街坊都跟胡同里一坐,抬头能看见星星,胡同里一刮风特凉快,大伙儿抱着白瓷缸子侃大山,我小,常听大人聊鬼狐仙怪而着迷。
秋天印象最深的是胡同里的鸽子哨,胡同里有人爱养鸽子,时不时跟养猫的邻居骂街,但骂归骂,秋高气爽时仰头望着澈亮的蓝天和空中的鸽群,听着由远及近,又慢慢消散的鸽子哨,就是童年秋天的感觉。
冬天最深的印象就是生炉子弄蜂窝煤,家里特别呛,但深冬时放在炉子边上的烤白薯,撕掉那层烤焦的黑皮儿,露出里面金黄的心儿,就能感觉到冬天没那么冷。
再说说高考。
我不傻也不机灵,上不了清华北大,但凭着二杆子的愣劲儿学,还是上了大学一本线。
回想起来,高考备考阶段挺累的,我听过很多人说自己高三都是在网吧一路玩上大学的。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吹牛逼,但我身边的发小反正也是每天晚上回家复习写作业,虽然不至于每天12点吧。但我觉得大家压力还是不小,打心里挺羡慕那些高三就打算出国留学的,不用承受巨大的高考压力。越是穷孩子,越害怕考不上大学。
高考那天,骑自行车去四中边上的一个中学,大夏天晒得我满头是汗。感觉骑车这事就从来没这么累过。后来才发现车胎给晒暴了。
高考完最后一天,考完外语走出来。心中如释重负,迎面就走来一叔叔,手里拿着大红纸跟我说给我送福气。谁都爱听好话儿不是么,送福气还不顺手接过来。我把大红纸接到手里一看——北京福气复读学校。我CNM!所幸后来顺利上了第一志愿。
再说工作吧,工作十多年了。印象最深的是,同事不爱说“您”这个字。大多同事都是外地人,还有一些外国人。不管跟谁比,都不算懒的。手脚勤快,但笨嘴拙舌。跟酒桌上不会口吐莲花,只会闷头吃菜。同事说我不像北京孩子,我想说,其实北京孩子不是都会都爱耍嘴皮子。
不是北京孩子都是京百万、都躺着房子站着地。人到中年,夜里会时常失眠,一想起没能给父母买上楼房住,心里就憋屈。让爸妈天天还要去公厕排队,还要挤在一间房子半间炕的小平房里。心里就难受,可我买不起房子,也摇不上号,是废物。
三十多年过去了,北京还是那个名儿。崇文宣武没了,我爸跟我都上过的小学校给拆了,胡同里的大槐树给砍了。小时候记忆里的大多物件和景儿都变了。
马路上都是人、都是车,地铁里、公园里、医院里都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建设北京的人,真好!热闹!
有一年自己在日本长时间出差,夜晚跟河边溜达听到蛐蛐的叫声,一下子想家了,想北京了,想春天院子里槐花的甜味,想夏天护城河边捞的黑泥鳅,想秋天抬头仰望的鸽子群,想冬天院子里飘落的雪花……
我的北京,是那个回不去的北京。现在的北京,是那个名儿,不是那个地儿。
■来自的网友回复
北京孩子见面打招呼:你高中哪儿的?初中哪儿的?小学哪儿的?诶你认识谁谁谁吗……——————————分隔线——————所以谁来解救一下我这个大龄单身北京女青年呢
■来自的网友回复
北京80后,家里没有五套房,没豪车~父母工人退休拿着几千块的退休金。
小时候家住东城,东四十条附近,拆迁了~以为我是拆二代?我到真希望是呢~
2000年拆迁,拿了20万滚蛋,在昌平区买了房,自己窝在那里,父母是国企的,赶上最后一拨分房住在四环边上。
生活没压力?别逗了,跟北漂比,我除了有套房有辆车,也没啥区别了。干着平凡的工作,拿着平凡的薪资,同样焦虑着跳槽、裁员、薪资等问题,一样承受着一线城市的高消费和污浊空气。做为大老爷们儿,谁敢说没压力?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优越感?别逗了,我一个普通家庭的成长起来的人,哪来的优越感?香港回归那一年我家才住进楼房,我一次喝星巴克都二十六七了,外地游客所知道的那些高消费的场所,高档餐厅我一个都没去过。吃的最多的还是面条饺子和铜锅。
我们北京人一样参与汽车摇号,摇7、8年摇不上的大有人在!我们北京人同样也买不起天价学区房。好么~摇不上号罢了,买个摩托车骑,你知道京A一张多少钱吗?近20万!京B不让进四环,抓到就是100块钱3分!我们哪来的优越感?话说,我好久都没进四环了...
排外?别逗了,我们本地人才是弱势群体好么?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我是北京人拒绝了我。之前上班的一个工作单位,小团体抱团儿,专门挤兑北京员工,同期入职6个北京员工,3个月内都辞职了,那也是我一个在单位里马B翻车的公司。同时,我也有很要好的外地朋友,相处愉快,生活工作中相互帮助,走动频率超过了北京的哥们和朋友。
作为一个生在长在北京80后来说,上有60多岁的父母,下有刚出生婴儿或是几岁的孩子,我们作为本地人没有退路,好死赖活也得忍着!不像北漂,老子漂不动了,攒下几年经验和财富积累,回老家创业了,干成了~您发了~干不成,大不了再漂回来!我们去哪?除了移民,没地儿去。。。。
生活什么体验?
我宁可骑自行车、腿儿着,也不愿意搭乘公共交通,为什么?因为压抑!公交、地铁就是人间百态
,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知道哪个精神病就突然爆发了。看着一张张疲态又冷漠的脸,比北京的寒冬还要冷。
街边小笼包,您知道多钱一屉了吗?8块!10几公里打个车40块算便宜了,停车一小时6块都是良心价。
不好意思,可能是因为贫穷,我作为北京人在北京生活的体验不算好,我不知道有钱人,人过的什么日子。
迷失北京,一个本地人最熟悉却陌生的地方;
迷失北京,让我孤单;
迷失北京,敏感而伤感;
迷失北京,童真的岁月即将一去不返;
■来自的网友回复
北京是一座很分裂的城市。这种分裂并不只存在于外地人之中,也存在于北京本地人之中:老西城-海淀复兴路的红色子弟海淀大部的学术科研二代老城四区的胡同子弟丰台-海淀的军属朝阳-顺义别墅里的先富起来后代丰台海淀朝阳大兴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转非后代大兴顺义通州昌平前农户现拆迁户...其中的每一种,大部分都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90后城郊出生南城长大作为南城top kid又在海外求学又回北京创业过的我,很荣幸地与以上各种都有所接触--这并不多见。绝大多数北京人一辈子生活在自己的生活轨迹里,上着各自的学混着各自的圈子谈着各自的恋爱进入各自的大学,一辈子隐约感觉到各自的存在但是永远不真切。事先声明:没有任何对任何一京人群体的诋毁之意,就事儿论事儿谈谈人生体验。望诸位看官海涵。先说红色子弟吧。基本差不到哪里去,一路最好的公立学校,西海几个传统名校是他们的传统地盘,即使最差的红二代也会去育英,流落到南城二名校的基本没有。财产最低标准是人均7万以上的海淀有大房子。本科出国留学尤其是去ivy league的北京人,以他们为主。回国之后也是他们混的最好。挣钱最多的金融外企国企民企,you name it随便进。生活方式普遍偏保守,但是玩得疯的人也有。影视界诸多大拿和茅侃侃是这类北京的典型。大院子弟其实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虽然高高在上但是人普遍地道,不害人,讲道理,对往上走南城子弟譬如我多有照顾甚至偶有下嫁--比如对外系统最近那俩北京土著活宝。所以请允许我在这里献上本南城死屌对大院子弟的最高敬意。感谢你们镇守北京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宁。海淀学术子弟整体状态比上面稍次,但趁着改革开放富不起来都难。离知识近,学阀众多,基于知识和信息成为巨富的家庭也不少。毕竟当年中关村倒买倒卖个,也能混个几千万移民海外不是?人普遍容易傲,但是没办法,智商水平冠绝京人之首,海淀那么多附中呢。国际化水平也是最高,上面说得本科出国能去ivy league的京人,他们占去剩下的绝大部分。毕业了去向各异不过基本和大院子弟瓜分了京城好工作 然后外企混的最好的就是他们。当然,如果京人里不幸出了买办,一般而言就是这些人---学术子弟绝大多数时候重名重西方主流世界的认可,如果还有家学那么大概率对tg抱有怨言。老城四区的胡同子弟啊...生存状态普遍是高攀不上以上两种爷爷的。然而北京人的底色在此,绝大多数外地朋友眼里的北京人就是我们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啦,闲人马大姐啦。上个区重点,去个市属大学,毕业之后谋一份不痛不痒的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工作,住着狭小的老公房或是痛苦地还着房贷,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归属。总之一句话:平民老百姓。这里头老东西和老南城的区别是有的,大体上讲老东西沾着红色子弟的福,稍微拼一拼能上不错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所以颇有一些优秀者能过上高阶中产的生活,再往前还有先富起来一批移居朝阳顺义的。至于南城呢就没这么幸运了,最好的一批南城孩子(包括不才在下)也就是能上人大复旦的水平所以400分上清北真的不包括我们,谢谢。在南城考上清北比省会精英家庭要难得多得多。所以有部分有追求的南城人民只好另辟蹊径,近年来依靠曲艺传统,全力发展演艺事业,杨幂刘诗诗关晓彤都是这波南城女孩子的典范。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南城出身的知识分子/成功人士普遍比前面两种爷在政治光谱上更左。胡锡进崔永元vs任志强王石,你们感受下。(最近南城人崔永元大战大院和胡同子弟里的堕落分子真tm牛逼。给咱南城人长脸。)丰台-海淀的军属人口相对较少但是整体素质能排名第三。和大院子弟沐浴在一种文化下但是没权没势只有死工资。对胡同子弟带有一种天生的鄙夷和敌视并不认同自己北京人的身份。(这点和大院子弟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多信奉一套相似的价值观:大理科主义,精英主义,蔑视人文社科,绝大多数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喜欢扎堆。一般会念北京这几所理工院校或者上交中科等。成年后多为码农或重新进入研究院所做研二代。如果学业无成基本上会过的很惨,是一群从小和社会脱节的人,所以是京人里企图心非常强的一群。朝阳顺义别墅里的先富起来孩子呢,算不算是北京人都能另说。他们真正的自我认知常常是\u0026#39;\u0026#39;高等华人\u0026#39;\u0026#39;。一路从小上汇佳之类的私立国际学校,然后大概率出国,周围自小就没有几个京人。大概率在美加澳是有房产乃至护照的,学习成绩是无所谓,海外名校能上cambridge的已经是最好的了---反正在他们眼里还是看老子牛逼不牛逼。知识?没用的。说话圆滑,金钱至上,眼里除了大院子弟之外的京人一概都都是蝼蚁。大院子弟是他们想巴结然而不好巴结上,朝阳之外的北京内城是贫民窟,去都不愿意去。靠谱是不可能的,谎话脱口而出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只要能挣钱什么都可以干。内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你说其他国家都是整个社会都围着我们转你说凭什么中国就特殊呢?大体上就是老炮儿里的吴亦凡内群人,毫无底线的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家是也。在高消费夜店出手阔绰的大概率是这些爷。丰台海淀朝阳大兴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转非后代基本是最没存在感的。很多北京人,以及在北京工作的外地外国朋友,在北京一辈子都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父母都是农民,不少还是文盲。后来随着政策调整成了城市居民,政府给一份儿糊口的工作。他们和千千万万最普通的中国基层老百姓一样,只不过不幸生在了精英汇集的北京,向上跃升的机会极端渺茫。一路上最普通的初中高中及中专职高---是的,他们很多人连高中都上不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被扔到北京仅存的那些中专职高。和城市贫民不同,他们居住的城乡结合部胡同都是改革开放之后私搭乱建的产物,或者干脆是原来的村子演变成的,卫生和基础设施恶劣;和城市贫民不同,他们即使毕业,也没有关系来进入体制内蓝领工作,所以大概率随便开个小店做个小生意,命好的直接闲着收房租。成绩不好的性格顽劣的,很有可能就从小混社会,斗殴,就是典型的小镇流氓青年。这样的家庭能出一个二本就已经是万幸了,大部分后代继续延续着上一代被社会抛弃的生活,er是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的。大兴顺义通州昌平的农户拆迁户我接触的不够多,所以说得不一定对。大体上就是比上面城乡结合部子弟更村儿但也更幸运的存在。说是农民但是00年代后就没人靠种地养活自己了。教育资源从小稀巴烂,和三线城市差不多,在北京能考上大学的都是少数。甚至大部分连中专职高都不愿意上。过得怎么样基本靠命但也靠钻营,没有拆迁就把自家地偷偷盖房然后出租给各种工厂各种小企业,要是来了拆迁,趁着拆迁靠着关系靠着信息靠着运作,拿他一大笔钱和几套房。平日里收收房租也没其他事,自己闲了可能炒炒股开开滴滴。然而啊这钱吧,来的快就有很大机会去得也快,什么诈骗啦经济纠纷啦有了钱之后家里的勾心斗角啦,在这类京人中非常高发。您看上法院的很多都是这些哥。这些人最符合大家对北京拆迁户的印象然后又演变成了很多外地来京精英朋友内心里的京人,不用说,外来精英是最恨这些拆迁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