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这些探究科技与艺术的展览:有深度,也有浅表,评展( 三 )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的庞茂琨作品《副本No.9》(源自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那么作为一位知名艺术家 , 以临摹的方式向大师致敬自然是拿不出手的 。 正如此次展览借用了理查德·摩根的科幻小说《副本》的题目 , 引入在人工智能持续发展的未来语境里 , “人”的“本体论”和“自我”认知的概念 , 并没探讨当人可以像机器一样通过更换零部件而不断“翻新生命”的时候 , 我们以什么来判定人与“机器人(再生人)”的区别?并将这种探讨涉及到社会和法律机制 。 带着这样的概念 , 再看庞茂琨此次个展的作品 , 那些原本住在大理石中的雕塑灵魂 , 现在被玻璃翻模并以电线、电子芯片等现代科技产物填充 , 艺术家以一种看似颠覆的形式 , 提出应该怎样看待“人” , 这个一切的本源?
文章图片
庞茂琨 , 《第二次触摸》 , 布面油画 , 2018(源自卡拉瓦乔《圣多马的怀疑》)在细看作品 , 庞茂琨似乎偏爱卡拉瓦乔 , 卡拉瓦乔的经典之作《大卫手提歌利亚的头》中大卫的肉体之下覆盖的是机器内核;《圣多马的怀疑》中探入基督伤口的手 , 从多马换为人工智能 , 让人怀疑人工智能是否处于另一个平行宇宙之中;《在依玛乌斯吃晚餐》桌面上的食物换做一个的二维码 , 原本“门徒认出了耶稣”的瞬间似乎变成了“商讨如何点餐” , 笔者试图加入他们的讨论 , 拿出手机扫一扫 , 但貌似此二维码无法识别 , 原本还一位是艺术家留给观众一个画外的“彩蛋”……此刻艺术家似乎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科技”会否成为下一个“宗教”?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的庞茂琨作品《副本No.6》(源自卡拉瓦乔《大卫手提歌利亚的头》)人工智能、人造生灵、未来语境 , 刨去这些科技“热词”和幻想出的哲学概念 , 这场展览的本质和载体依旧是传统绘画 。 在技术上没有科技、没有代码、没有艺术与前端科技的真正实践 , 只是画出了艺术与科技在一起浅表 , 如同庞茂琨画在依玛乌斯餐桌上的那个扫不出的“二维码” 。 (文/小松)
文章图片
庞茂琨 , 《依玛乌斯的新菜单》布面油画 , 2017(源自卡拉瓦乔《在依玛乌斯吃晚餐》)(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新华网】共餐还有这些风险?看看专家怎么说
- #玩车教授#你的车是否也有这些“智商税”产品?
- 中国基金报■这些公司站在了大风口!,激增1000亿!ETF市场巨变
- 『伯仲谈』月球上存在近百吨的垃圾?这些垃圾是谁留下的?科学家给出了答案
- 【PhoneTV】Ace2能够继续真香,看完这些配置再说,4月13日就来的OPPO
- 『新闻晨报』央视评论:中国不允许存在“超国民待遇”的外籍人士
- 极客视角■科技与艺术的联合演绎 华为P40 Pro+:华为推出的一件"艺术品"
- 隔壁张阿姨@这些表情包们不简单
- 【艺术】Google 推新功能让你把照片变成艺术家画作风格
- 「小小天看世界」愿你不在其中,马化腾动真格了!微信再乱发这些东西直接永久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