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九大练拳心法分享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九大练拳心法分享
文章插图
每一位致力太极修炼的前辈都或多或少总结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 对于后辈习练者 , 均可以学习体悟逐一体证 , 用心感悟 。 可以少走弯路 , 有助于快带提升你的太极拳水平 。 切记 , 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你“苦练”基础之上的 。 不去用心练功 , 就什么所谓的太极秘籍放到你眼前也是一堆废话而已!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
九大练拳心法分享
一、 「无一虚招」:习拳时手的动作少些 , 腰的动作多些 , 腰带手 , 腰拉手 , 腰脚手 。 行拳时 , 攻防意识强烈 , 做到手出有名、腿出有名 。
以腰为轴形于手 , 以腰带手 。 身勤手懒 。 骨架行拳 。 手随身动 。 「无一虚招」:这个观点的落脚在“招”上 。 我以为招只是敲门砖 , 是显于外的东西 , 太极是神拳 , 在意、在内!“攻防意识强烈 , ”我以为若有似无 , 更不可强烈!否则可能有悖道法自然 , 与太极大道相背之虞 。 “腰脚手”具体准确意义不能理解 。
二、 位置对了 , 才能出劲 , 在某种意义上说 , 位置就是劲 。 练拳时一出手 , 一抬脚就要运动到一定的位置上 , 长了不行 , 短了也不行 , 要无过、无不及、适中 。 要练到一定的位置上 , 就要掌握一定的尺度 , 而这个尺度也要通过练才能掌握 。 ……练到位置一搁就对 , 需要若干年的认真苦练 , 同时还要认真体会和思考 , 逐渐找出准确的位置 , 不苦练 , 不去找 , 永远不会做到 。 光练不去思索 , 不用心去找、去悟 , 也不易做到 。 当练到一搁就达到正确的位置时 , 也就为练推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九大练拳心法分享】在平日与拳友推手交流中发现:因多年在松沉整劲上做文章 , 尽管身形架势高于对方 , 但 , 时常上肢接触点敷住对方 , 能在落脚瞬间或是即时 , 周身一家合住劲封住对方劲头 , 有点盖味 。 因为接触点轻 , 腰轴一转 , 周身整体一转 , 对方落空失重而出 。 或是虚假给力 , 诱对方顶抗 , 然后撤手放空 。 而一般用力顶抗者 , 各处劲明 , 由于不松 , 往往等肢体调整到一定低的程度才能形成整劲 。 时机早被对方抓住 。 所以这个位置对了才能出劲的说法我能认同和理解 。
三、练一套杨式太极拳 , 是以练腰为主 , ……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 , 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 。
四、杨式太极拳练法的一个要求是统一行动 , 集中一点 , 全身形成一个劲 。 具体来说是用意念来指挥你的动作 , 意念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 , 走同一条路线 , 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 , 使全身的劲力在一点上发出 。
周身一家 , 统一行动 , 集中一点 , 全身形成一个劲的说法认同 。 但是“意念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 , 走同一条路线 , 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 , ”这个观点和本博的观点完全相反 。 倘若是这样 , 意识和形体的同向双重 , 由于惯性作用 , 当作用力不能落实 , 就容易失重冲出去!本博更认可对拉撕扯 , 形和意的方向相反撕扯更能守衡中定 。 射箭不是将将弓和箭一起扔出去 , 而是将弓往后拉 , 然后松手才能放箭!
五、练拳是从无知到有知 , 由知到明 , 由明到精 , 今天找出了一个劲 , 明天又悟出另一个劲 , 慢慢地 , 拳越打越好 。
分项践行 , 逐渐整合 。 从着熟而渐悟懂劲 , 由懂劲而阶级神明!
六、不会练拳架 , 不能推手:推手不能长功夫 , 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 , 不是推手推出来的 。
习拳如孩子学习 , 推手似摸底考试 。 不学习而天天考试不是培养优秀学生的路径 。 只是学习 , 从不考试 , 难免知识掌握不准 , 学习方法不对 。 所以某种角度说推手是检验行拳是否正确的一个方法 , 知识的习得在于平日行拳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