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拟借壳登陆A股,坚持“省钱”模式的返利网找到新出口?( 三 )


创业邦:返利网如何看待与各家电商平台的合作关系 , 无论是补贴大战 , 还是拼多多等企业的崛起 , 是否对返利网构成了冲击?
葛永昌:返利网从创业开始 , 就一直服务于中国的电商生态 , 陪着各家共同成长 , 从最早的当当网开始 , 到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考拉海购、拼多多等等 , 我们都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 我们也是他们电商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
现在是寒冬 , 包括百亿补贴在内 , 电商行业各平台间都一直在相互竞争 , 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 其实十多年来 , 无论哪一年 , 这样的竞争都在发生 , 随着电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放大 , 这种竞争我们认为是会长期存在的 , 这是电商行业的常态 。 电商平台间的补贴和竞争 , 营销费用的支出、获得流量和转化的需求是始终存在 , 对返利网的发展并不构成冲击 。
我们认为 , 这种竞争 , 是有利于整个电商生态的发展 , 可以非常好地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与用户体验 , 以及营销创新 , 最终受益的其实还是用户 。
创业邦:在返利网的发展过程中 , 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转型的机会 , 您当时是如何考虑 , 要坚持将“返利”进行到底的 , 中间发生了哪些故事?管理层是否有过分歧 , 又是如何面对分歧的?
葛永昌:返利网的创业 , 是从一个客厅开始的 。 创业的初心 , 是洞察到用户希望网购过程中能省钱省力省时省心 , 电商平台也希望解决增长的问题 。 一开始我们的团队只有几个人 , 大家就在我们家的客厅里打磨产品原型 , 上线、迭代 , 邀请身边的亲友、论坛的网友做测试 , 项目和规模也一点点地发展了起来 。
一年多以后 , 业务和产品都初具规模 , 家里也坐不下了 , 我们就开始搬到了商务楼里办公 。
我们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是当当 , 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 , 之后我们不断拓展 , 覆盖了基本上中国主流的电商平台 。 我们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 , 合作过程非常注重客户的体验 , 从曝光到效果转化 , 都做得非常细致 , 客户对我们的服务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
其实最早做导购的时候 , 这个赛道是有不少企业的 。 但是整个产业是发展非常快的 , 所以中间会遇到很多诱惑 。 2013年 , 很多导购企业开始做电商 , 返利网没有这样做 。 因为我认为 , 返利网不是直接做卖货的 , 这也不是吸引消费者最重要的点 。 如果这么做 , 返利网反而没有了自己的优势 , 这跟我们的基因、初心 , 其实是不一样的 。
2014年开始 , 我们看到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 , 很多品牌也强势崛起 , 消费者也开始从注重渠道 , 到品牌与渠道并重 , 之前往往大家会强调在天猫、京东、当当上购买东西 , 渠道为王 , 现在消费者可能会说我要买华为 , 我要买小米 , 我要买耐克等等 , 品牌与渠道并重 , 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 事实上 , 从返利会买年货节的数据来看 , 在排名前十的平台商城中 , 品牌商城占据了三席(华为商城、小米有品、Nike官网) 。 所以2014年开始 , 我们服务的对象也从电商平台拓展到了品牌方 。 这个变化 , 对我们的业务 , 也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创业邦:在坚持的过程中 , 您都遇到了哪些困难?返利网又是如何在众多返利、导购平台中脱颖而出的?
葛永昌:刚成立时 ,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获取用户 , 我们在论坛发过帖 , 在地铁里发过广告 , 可能是因为我是做技术出身 , 也做过产品经理 , 本身对互联网的产品体验相对比较敏感 , 所以当时在同期的产品中我们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
早期的种子用户积累 , 主要还是通过论坛 。 那时候由于与各家电商平台的返利结算周期不同、流程打通也有一个周期 , 还是非常不容易的 。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一点一点地积累下来了用户的信任 , 成长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