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输液:里程碑式的用药发明( 三 )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 输液药物在急诊、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但其先天的缺陷也同时造成了许多的医疗难题 , 一个是药物在加药与输液的过程中易被污染 , 造成患者感染 , 第二就是容易产生给药错误 , 严重时甚至能造成患者死亡 。
除了抢救用药 , 其它药物的准备都是由药师承担的 。 用什么治疗药物、输液中是否加药、加药时先加哪种后加哪种、怎样确保无菌、怎样避免给药错误等诸多问题 , 都需要医院药师们小心应对 。
1969年 , 世界上第一个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院出现 , 药师们在这里为患者准备输液药物 , 再交给护士给患者输注 。 自此 , 临床输液药物治疗进入更加规范和安全的时代 。 静脉药物集中调配的出现 , 背后是确保加药输液无菌性与稳定性的专业体现 , 是输液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
静脉输液护理学发展到21世纪 , 输液技术继续在提升 。 电子输液设备的发明和应用有助于确保患者的安全 。 医院可以为电子设备制定规定的药量 , 减少药量错误造成的事故 。 许多输液控制设备都可以连接到医院电脑操作的信息系统 , 发生问题时会及时发出警报 。
5
输液治疗在我国逐渐规范
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采用静脉输液 。
本来 , 输液在中国的使用也许可以更早 。 但在1945年前后 , 因缺少茂菲氏滴管 , 国内在大体液注射时还用皮下注射 , 注射后一片肿胀 , 要进行按摩和热敷 。
茂菲氏滴管 , 又称滴壶、滴斗 , 是输液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茂菲氏滴管属于一次性输液器的倒数第二个结构 , 功能有显示滴速和第一次排气的作用 , 有的还可以用来紧急添加药物 。 没有茂菲氏滴管 , 是不能做静脉连续滴注的 。
20世纪50年代初 , 茂菲氏滴管在国内有少量生产 , 橡皮管的质量很差 , 那时输液反应频繁出现 , 医生使用静脉点滴 , 还是比较谨慎的 。
到20世纪60年代 , 点滴注射技术迅速提高 , 穿刺和排出空气的技术都有了很大进步 。 到了80年代 , 中国开始使用头皮针 , 在穿刺方面 , 技术进一步提高 。 90年代 , 中国开始在病房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 而改善输液管材质后 , 输液反应大大减少 , 这给国内输液使用率的增加创造了基本条件 。
输液这种治疗方式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 在中国 , 静脉输液的接受度和使用率甚至超过了发源地欧洲 。 不少人到了医院不输液就感觉心里不踏实 。 对一些如感冒发烧等“小毛病” , 人们总习惯于去医院“吊水” , 也就是进行输液治疗 。 很多人还陷入了“有病就得赶紧输液 , 好得快”“定期输液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作”等误区 。
医学专家认为 , 经常输液、过度输液会带来长期不良后果 。 在我国 , 60%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输液过程中 。 因为药品直接进入血液 , 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 。 过度输液还会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 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 抗病能力下降 , 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增加 。
虽然经过不断发展 , 静脉给药安全性已大大提高 , 但毕竟仍存在着感染、输液反应等风险 。 输液的使用量过大、添加药物、输液速度不当、输液环境不适当 , 都易导致输液反应 。 患者的原发疾病、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 , 也会引起输液反应 。
输液反应无法完全避免 , 这就对输液治疗的使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
为了规范输液行为 , 卫生部门也陆续出台一些政策 。 2013年12月 , 卫生部就发布了“用药十大原则” , 其中 , 第二条明确规定“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 ,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 很多地方陆续出台了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等措施 。
延伸阅读
输液为什么要扎手背?
- 澧县:厉害了!澧县人民医院在常德市县级医院中率先开展“输液港”植入术
- 「北京日报客户端」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如何出现的?国家卫健委答疑
- 「北京日报客户端」我国现有确诊病例首次降至2000例以内
- 【北京日报客户端】陕西公布两例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详情
- 『北京日报客户端』全国已有2141名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706705毫升
- 北京日报客户端@瞎填拒填入境健康申明卡,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 『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日报评论:流感季戴口罩不妨成为新习惯
- 「周到客户端」120救护车早早等候在停机坪是因为这群大白!疾控、海关、机场、边检形成合力坚守国门
- 「北京日报客户端」法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超过3000例
- 【大河客户端】一个都不少!71名驰援湖北勇士今日回到周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