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输液:里程碑式的用药发明( 二 )


1923年 , 弗洛伦斯·塞伯特医生首次在蒸馏水中发现热原 , 采用灭菌的方法有效地去除液体中的热原 , 1925年彻底解决了静脉输液中的热原反应问题 。
随着无菌理论和方法的提出 , 以及热原反应问题的解决 , 静脉输液开始有了安全保证 。
在这之后 , 由于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 , 静脉输液技术快速发展 , 医生没有充分时间完成静脉输液治疗 , 护士被允许执行静脉输液治疗 。 第一位被允许负责静脉输液治疗的护士是波士顿麻省总医院的艾达·普卢默 , 她后来成立了第一个静脉输液小组 。
3
注射器具的大革新
从羽毛卷片到用上针头
20世纪初 , 人们已经研制出更安全的静脉注射液体——葡萄糖和生理盐水 。
1931年 , 美国医生在改造后的汽车车库内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瓶商业用输液产品——5%葡萄糖注射液 , 这种工业化生产的输液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大量应用于伤病员的抢救 。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 静脉输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 200多种静脉输液广泛应用于临床 。 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 加上静脉穿刺工具的改良 , 人们将输液的副作用一步步缩小 。
最早时 , 人们输液所用的工具是羽毛卷片、动物静脉、动物膀胱等 。
在17世纪60年代 , 德国就出现了关于静脉输液的专著 , 当时 , 极少数医生曾用动物膀胱制成静脉注射工具 , 用中空的树枝插入人体 , 尝试输血 。 这种方法虽然挽救过一些生命 , 却也带来许多致命的并发症 。 到19世纪初期 , 制药技术发展起来 , 为了把药物送入体内 , 医生们尝试了从木钩子到柳叶刀的各种器具 , 企图通过用沾有药物的器具 , 刺穿皮肤将药物送入人体内 。 其实 , 针头这时已由爱尔兰医生弗朗西斯·赖恩发明 , 针筒在这时也已经出现 , 不过人们只用它来治疗胎记 。
1957年 , 一次性头皮针被发明 。 1964年 , 美国BD公司发明了第一代静脉留置针 。 20世纪70年代开始 , 移动式输液装置、输液泵、自控麻醉泵等开始在临床应用 。 静脉输液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得到认可 。 1972年 , 美国成立了静脉输液学会 。
盛装输液产品的载体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 。
1920年 , 世界上第一个玻璃瓶装的静脉输液产品诞生 。 这种由广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胶材质制造的输液管路所组成的系统 , 就是第一代输液瓶 。 但是 , 这种开放式输液因其给药的不安全性太大 , 很快被淘汰 。
20世纪30年代 , 出现第二代静脉输液产品 。 它属于半开放式输液系统 , 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与带有滤膜的一次性输液管路构成 , 改进了输液管路 , 减少了污染机会 , 溶液的生产变得集中 , 工业化程度、质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 很多人还对玻璃输液瓶记忆犹新 , 玻璃的瓶体 , 胶皮塞的盖子 , 用针头穿透胶皮进行输液 。
但半开放式输液不可以加压输液 , 重量重、体积大 , 不利于运输和存放;半开放式输注系统 , 输注时悬挂的时间越长 , 被空气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 设备的老化及胶塞颗粒、玻璃颗粒的危害都显著增加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大量输液安全事件出现 , 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对半开放式输液瓶的广泛评价 。
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 , 第三代静脉输液系统确立了临床地位 。 这种系统又名全密闭静脉输液系统 , 它将输液容器替换为塑料材质的软袋 , 在重力滴注过程中软袋受外界大气压力会逐渐扁瘪 , 不必用进气针使袋内外气体相连 , 同时软袋一次成型 , 进针和加药阀均为双层结构 , 避免了溶液与外界或橡胶的直接接触 , 因而具有非常优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
4
静脉药物集中配置
给药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随着输液治疗的逐步推开 , 急诊医学、重症医学获得快速发展 , 但一些用药问题也同时出现了 。 例如 , 许多临床治疗 , 需要加药输液 , 但市场上并没有这种可以直接输注的制剂供应 。 部分注射药物在输液时不稳定 , 必须临时加入或者改变输液环境后加入 , 如青霉素放在葡萄糖注射液中 。 另外 , 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 , 个体用药要求不同 , 许多市面上销售的静脉用药物制剂的剂量需要进行切割等调整才能使用 , 比如胰岛素、化疗药物等 。 而且 , 多种静脉药物是否能混合 , 以及混合后的稳定性 , 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的评估 。 加药混合后的输液药物也不能像工厂生产药物时那样进行加热灭菌 , 如何保证其无菌性 , 以及药物调配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护等都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