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武汉从“人等床”到“床等人”,援鄂医生解密抗疫王牌武器
近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印发了一份表彰决定 。
中日友好医院ICU团队、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中日友好医院王燕森、张洋 、段军、王业明4位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
据了解 , 自1月26日 , 中日友好医院先后组派6批医疗队、164人赶赴武汉抗疫前线 , 承担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疑难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 在沉甸甸的荣誉背后 , 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 , 以及医务人员“绝不放弃一名患者”的苦苦坚守 。
近日 , 我们专访了中日友好医院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队长、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 , 听他分享 , 在抗疫前线与死神抢人的真实故事 。
本文插图
中日友好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20人合影 。
困难就像缠在一团的毛线 ,
必须理顺
大年初一(1月25日)晚上 ,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发在微信群里一句话 , 激发了中日人的热血和斗志 。 他说:“武汉需要你 , 我在武汉等你 , 你敢来吗?”微信群瞬间被“我可以”“我报名”刷屏 。 不到2小时 , 报名、选拔工作结束 , 一支20人的医疗队伍组建完成 。
1月26日上午 , 中日友好医院召开紧急医疗队出征动员会 , 会后首批医疗队出发 。 其实 , 早在新冠疫情初期 , 段军就做好了“上战场”的准备 , 他将两个年幼的孩子托航空公司 , 交给远在美国学习的爱人 , 就是为了全力以赴、没有后顾之忧 。
本文插图
1月26日 , 中日友好医院召开紧急医疗队出征动员会 ,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段军发言 。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 , 但到达武汉后 , 队员们发现疫情防控局面、重症患者救治压力 , 比想得更严峻 。
段军回忆说 , 当时病人特别多 , 由于医疗资源不够 , 不少患者住不上院 , 老百姓存在恐慌情绪 。 同时 , 诊疗制度比较混乱 , 医务人员、医疗设备、规范流程都不到位 。 在此情况下 , 轻症患者没能得到及时救治 , 就会慢慢转为重症;救治重症患者所需的资源更为欠缺 , 于是出现疫情初期感染患者死亡率较高的问题 。
本文插图
中日友好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 用工作卡拼出“爱心”的形状 。
困难就像缠在一团的毛线 , 不理顺 , 救治工作无法高效开展 , 死亡率也降不下来 。 为了解决这些实际困难 , 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绞尽脑汁 , 想了很多办法 。 段军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主要做了三大方面“优化” 。
●改造病房
医疗队所在病房本是普通病房 , 不具备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硬件条件 。 利用现有条件改造 , 谈何容易?只能通过改变布局设置 , 尽可能优化治疗条件 。 同时 , 医疗设备严重不足 , 医生没有“武器”可用 。 缺到什么程度呢?连救治重症病人所需的插管器材和呼吸机都没有 。 但武汉当地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 医疗队决定从北京的大本营调来设备 。
本文插图
段军(右一)正在清点后方运到武汉抗疫前线的医疗物资 。
段军说 , 中日友好医院陆续将价值近2000万的医疗设备调到武汉抗疫前线 , 同时队员们联系爱心企业 , 得到了很多捐助 , 比如GE医疗提供的专为急诊、重症医学设计的Venue移动型专业超声诊断仪 , 以及有创、无创呼吸机、经鼻高流量吸氧装置等 。 “如果没有这些设备 , 救治工作无法很好地开展 。 ”
- 『武汉』援鄂医生:50天就像过山车,武汉本地医务人员应该被更多关注!
- 「武汉」701!1075!保持警惕!
- 「护理」为抢夺患者生命,他们敢与死神“掰手腕”
- [晨邵阳]当好生命转运线上的“运输兵”
- 「健康青白江」生命接力!康复者血浆治疗“立功”了!哪些人群可以捐献血浆?
- 葡萄酒;葡萄;酿酒葡萄■遇见葡萄酒,品味生命之美!
- 『传染病』重新开诊的背后,是这家武汉医院经历的生死100天
- 不完美妈妈:8个月大宝宝眼睛会“发光” ,医生一查发现是罕见病,恐危及生命
- 武汉大学:还记得“陪你看日落”吗?人间值得,我们一起拼搏
- 『武汉』武汉昨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5例 尚有确诊病例11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