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料』打窝子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扔得越多,渔获就越好( 二 )


小结:不管钓什么鱼 , 目标鱼体型越大 , 发窝速度越慢 , 窝料的数量就越多 , 而目标鱼体型越小 , 窝料的数量反而要适当减少 , 免得进窝鱼提前吃饱 , 但是发窝速度就会越快 , 荤饵和素饵 , 理论上诱鱼进窝的速度没什么差异 , 差异的是目标鱼的存量、以及进窝的后吸食钩饵的几率不同 。
『窝料』打窝子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扔得越多,渔获就越好
文章插图
层面二、目标鱼相同 , 不同的窝料配方 , 诱聚的速度 , 也明显不同
前文我们说 , 荤饵、素饵诱钓目标鱼不同 , 理论上发窝速度没什么差异 , 但是 , 如果是目标鱼相同 , 使用不同的窝料配方 , 那进窝、发窝的速度 , 肯定也不同 , 比如我们钓鲫鱼 , 用酒米 , 用麦粒 , 用红虫 , 用商品饵 , 那必然是四个不同的节奏 , 而有时候 , 哪怕钓点相距不是很远 , 这种结果都很明显 , 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进窝鱼到底是因为什么被吸引进窝的呢?有人说是味型 , 也有人说是状态 , 也有人说是饵料的数量 , 其实这几个答案都对 , 但是又不太全面 , 鱼的体积大小不同 , 对味型、状态、食物的数量敏感度不同 , 具体的表现 , 就是进窝速度有明显的差异 。
小体型鱼对味型最敏感 , 其次是状态 , 最后是数量
鱼的体型越小 , 对食物的第一需求是味型 , 也就是味型越特别 , 越浓郁的味型 , 就越容易吸引小杂鱼进窝 , 但是同时 , 食物的颗粒直径 , 至少要能满足一个条件 , 就是小鱼张口 , 能顺利的吞咽 , 而最后才是食物的数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酒米、麦粒等打窝 , 小杂鱼进窝后没多久就散了 , 就是因为前者味型不吸引 , 后者颗粒直径太大 , 不好吞咽;而为什么说体型小的鱼 , 对饵料的数量并不算敏感呢?
一则 , 小体型鱼对食物的需求总量不大 , 大约5~8粒米粒体积大小的食物 , 就足够一条3~5两鲫鱼在夏季一天的能量需求;二则 , 小体型的食物来源及数量 , 相对来说 , 比大体型鱼要充沛的多;所以我们钓鲫鱼 , 鸡蛋大小的一团窝料 , 至少2~4小时不用打窝 , 这并不夸张 。
大体型鱼对数量更敏感 , 其次才是味型和状态
对于野外水域的大体型鱼来说 , 任何时候 , 都吃不饱 , 所以我们在诱钓大鱼时 , 其实并不怎么强调味型层次、种类 , 往往就是简单加工一下的玉米、红薯 , 或者干脆用大量的饲料颗粒打窝 ,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大体型鱼在野外 , 能持证低限度的进食就如同天天过年了 , 根本无法做到时刻饱食 , 所以 , 大鱼会在固定的食物来源巡游 , 并保持一个固定的进食周期 , 比如我们诱钓鲤草时 , 根本就别指望窝子打下去 , 很快鲤鱼就给口;
『窝料』打窝子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扔得越多,渔获就越好
文章插图
而就算我们把窝子打到了大鱼巡游的鱼道上 , 鲤草也不会马上就给口;究其原因 , 是因为大鱼为了保证每一次的巡游 , 都能吃到食物 , 所以会在游曳到窝点附近之前 , 先沿着固定的路线 , 把能吃的都吃完 , 然后才会去新的食物来源去觅食 。
【『窝料』打窝子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扔得越多,渔获就越好】我们在诱钓鲤草时 , 经常会遇见 , 打窝后一直不发窝 , 但是一旦有第一条鱼给口之后 , 就会有连续的鱼口 , 当然 , 上钩的鱼 , 往往体型都比较接近 , 而这里的连续 , 并不是说和鲫鱼一样 , 能连竿 , 而是说 , 一旦第一条鲤鱼或者草鱼中钩后 , 短至七八分钟 , 最长也不超过半小时 , 就会有第二第三口 , 而且只要不是起鱼或者补窝时 , 动作太大导致散窝 , 会持续给口 。
而一直到窝料被彻底吃完之后 , 进窝的鲤草 , 才会陆续散窝 , 往往是我们打下的窝料被吃完 , 亦或者起鱼的动作太大 , 导致了惊鱼 , 否则窝子内其实一直有鲤草在来回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