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料』打窝子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扔得越多,渔获就越好


『窝料』打窝子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扔得越多,渔获就越好
文章插图
钓鱼人是一个很矛盾的群体 , 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 , 钓鱼人群体经常会鄙视圈子里 , 所谓的大师、大咖这个阶层 , 一方面 , 认为这些大师、大咖只是包装得当 , 所谓钓得好 , 不过是窝料打的多 , 所以不管是哪位大师 , 几乎都有过x大盆、x三寸、x三尺这样的外号 。
意思就是普通钓鱼人打窝的窝料量词是团、撮、把 , 而大师打窝的最小单位都是盆 , 而且还得是洗澡用的大盆;而寸、尺 , 则是讽刺大师们打窝之后 , 水涨三寸、三尺 , 基本上都是讽刺意味居多;
而实际情况 , 说是鄙视 , 不如说是妒忌更恰当一些 , 但凡经常发声带节奏的 , 基本上反而是钓鱼舍不得投入 , 总是期望一把酒米就能钓上20斤鲫鱼 , 三斤玉米就能钓上30斤鲤鱼 , 5斤芦苇就能钓50斤草鱼;而大师们打窝后守了多久 , 基本功练习了多久 , 除钓鱼外的周边知识储备学习了多久 , 这些都是发声者看不到 , 或者故意视而不见的 。
但是话再说回来 , 打窝诱鱼这个事 , 还真不是窝料打的越多 , 钓上来的鱼就越好 , 而这个种的缘由 , 却不仅仅是窝料的数量、味型 , 以及打窝的思路、手法就能阐述 , 直白点说 , 同样打100斤窝料下去 , 也不见得人人都能爆护 , 那具体的原因 , 就要从以下这几个层面 , 综合分析之后 , 才能得出结论 。
『窝料』打窝子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扔得越多,渔获就越好
文章插图
层面一、目标鱼种、体型不同 , 发窝的速度明显不同
在大多数钓友的认知中 , 荤饵打窝后聚鱼速度快 , 素饵打窝后 , 发窝速度慢;而理论依据 , 往往都是钓友们实战体验后总结的;比如我们用腥香的饵料 , 如红虫拉饵 , 抽窝之后 , 聚鱼速度是很明显的 , 虽然先进窝的必然是小鱼;
而我们使用玉米、红薯等素饵打窝 , 运气好 , 七八小时之内会有进窝迹象 , 就算是运气很好 , 而我们湖库钓 , 七八天都不上一条鱼都是常事 , 因此不少钓友都会得这样结论 , 素饵打窝 , 发窝速度是比不上荤饵的 , 但是 ,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对比 , 为什么呢?水域中 , 目标鱼的种类不同 , 其存量密度差异很明显不同;
比如我们用腥香且溶散好的饵料 , 用抽窝的方式打窝 , 最先进窝的 , 必然是受味型、状态吸引的小杂鱼 , 如白条、鳑鲏、麦穗等 , 一方面 , 是这些鱼体型小 , 对腥香、溶散的食物敏感 , 但是 , 更主要的原因 , 是这一类的小杂鱼 , 是水域中存量最大的 , 而淡水水域中 , 鱼的种类、体型不同 , 在水域中的存量 , 是呈金字塔排列的 。
在金字塔顶端 , 往往是体型巨大的鱼种 , 但是这些鱼的存量很少 , 可能几平方公里仅仅也就有1~2条 , 其次是食肉鱼种 , 再次是杂食大体型鱼 , 而最多的 , 就是小杂鱼 , 所以我们窝料打下去之后 , 只要味型不是偏差的太离谱 , 饵料的颗粒直径能让小杂鱼吞咽 , 那必然是小杂鱼最先进窝;
『窝料』打窝子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扔得越多,渔获就越好
文章插图
而大体型鱼 , 可能早就发现了窝料 , 或许是因为警惕性 , 或许是因为距离较远 , 亦或者其他我们不理解的缘由 , 并不会在发现窝料后 , 就马上进窝、觅食 , 这是原因一;
其次 , 往往我们为了诱钓大鱼 , 会抛洒大量的窝料进窝 , 窝料的整体体积大了 , 那必然不会集中在一处 , 或者和钓点完全重合 , 大鱼甚至不需要进窝 , 仅仅进食窝点外围的食物 , 就能饱腹;
而我们能钓上大鱼 , 往往是大鱼在窝子附近反复验证 , 确定无危险之后 , 才会在进窝觅食后 , 无意间吸食到了钩饵 , 才被我们钓上来 , 而我们为了保证大鱼在反复验证安全性的过程 , 不至于提前离窝 , 所以大窝、重窝 , 就成了我们不得不做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