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的海瑞——读大明王朝1566有感


当真的海瑞——读大明王朝1566有感
文章插图
前言:看完《大明王朝1566》,我脑海中闪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内外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人性的弱点促使每个人都过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生活中的一切在时间的磨盘下慢慢变得陈旧,往常运转灵活的机构也开始发出不和谐的噪声,各种问题慢慢地浮现,人们却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忌讳听到负面的消息。
日子一天天过,如温水煮蛙,身心日渐疲弱。人们没有勇气打破这现状,跳出自己习以为常的舒适,不敢质疑和否定过去的自己,哪怕为此隐约感到一丝的不安。然而当威胁迫在眉睫不得不做出改变时,却已病入膏肓悔之晚矣,人人都在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却也亲手葬送了自己的未来。就像熵增定律所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走向混乱无序的深渊。
嘉靖帝敏感高傲精明至极,如果把精力用来治国理政,也许能开创一篇大明盛世也为未可知。但他沉迷长生之术,迷信术士之言,自认为自己是个能洞悉一切的化外高人,他追求的道和长生高于一切,在他眼里朝政和国家不过是俗世的牵累。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心里哪还有百姓和江山社稷,看着国库空虚,朝政凋敝,这是他作为完人的污点,他自欺欺人地把所有的问题甩给替他办事儿的内阁,他拒绝或者逃避自己的责任,一方面精明至极另一面又害怕现实的问题在他纯净高贵的形象上增加瑕疵。他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象里,直到海瑞那如晴天霹雳般的一声呐喊,才喊醒了这位假睡的巨人。
大明朝如此颓弱,民生凋敝的原因裕王知道,张居正高拱徐阶他们也知道,但他们不敢把矛头指向他们的君父,甚至说不都不能说,说了就是不敬就是忤逆自己的君父。他们有顾忌,各自盘算着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隔靴搔痒般的把矛头指向严嵩。这个大奸臣的倒台,并没有让形势有根本性的转变,在京官员们的俸禄依然要欠着,官员们的怒火里除了被拖欠工资的愤怒还有看不到希望的绝望。讨薪的官员们集体上书让即将迁居新宫的嘉靖感到被冒犯。这时候他又从求仙问道中回到现实,发出他的咆哮,这时他知道他是君,他是父,有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权威。
在倒严之初,这些贵为人杰的士大夫们早知道严嵩只是他们上位的路障,不过是大明的疥癣之疾并非大明王朝沉疴的渊蔽。以正义国士自居的阁老们拿着君父的挡箭牌来掩饰自己的伪忠和懦弱。一方面面对天下备受煎熬的贫苦苍生他们自认为有匡扶天下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犯颜直谏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无奈之下只能苟且,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寄希望于下一任皇帝,希望下一任皇帝是一位体察民苦的明君。嘉靖何等聪明,早已看透这些饱读圣贤之书“为国为民”的儒士。严嵩也好徐阶也好,不过是嘉靖股掌之中拨弄的人偶。
当真的海瑞——读大明王朝1566有感】而海瑞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潭死水,当然本书中的海瑞非历史上真实的海瑞,《大明王朝1566》给了海瑞最好的人设,除了对待老婆比较刻薄让看官们嗤之以鼻之外,其他堪称做人做事的楷模。海瑞就像一根烧红了的烙铁,炙热中散发着光芒,一身正气,至阳至刚,走到哪都能让宵小之徒退避三舍。一旦碰上就会灼地遍体鳞伤,还只能认栽,自个打碎了牙往肚里咽。海瑞之所以这么正这么刚就在于他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光明磊落,没有任何的把柄,一心为国不存私念,身正不怕影子斜。在他眼里没有陋规和潜规则,即使一品大员面对这个芝麻官也是又敬又恨,恨他是因为他格格不入,不听招呼。敬他是因为他超出常人的坚韧,有着不屈不挠的理想主义情怀,海瑞坚持的道理,都是这些大员们曾经坚持最后却放弃的道理。
海瑞敢于在万马齐喑的朝局中上天下第一疏,秉持的却是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忠”,因为忠于国家他要为天下苍生鸣不平,也是因为忠,他要上书皇帝指出皇帝的错误和失职,虽然有损于皇帝的颜面,但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君父执迷不悟铸成大错,便是最大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