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会不会有“吹牛”的成分呢?
【 史书记载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会不会有“吹牛”的成分呢?】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传承,由于历朝历代都有记录史实的惯例和习惯,因此历史对于我国的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到了21世纪,历史这一社会科学仍然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想要了解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材于历代官修史书,也就是以《史记》为首的“二十四史”,这也是上到专业学者,下到普通百姓,了解中国历史的最好途径和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史书记载中就一定是对的吗?会不会有“吹牛”的成分呢?
文章插图
图片:《史记》资料截图
一、史书中为何会出现差异
1、写史的环境
古时学者对于《史记》等官修史书基本是保持承认的态度,受到这一影响,历朝历代在写史的时候也会按照这个规矩和套路来,纵观上千年来就写史这一领域来看,并未出现巨大的改革。
平心而论,《史记》等史料记载的史实大多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会存在不靠谱的地方,尤其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之后,随着新史料和新考古证据的出现,《史记》等书中的不少地方是令人质疑的,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出现呢?
其实司马迁之前,历代是没有专业的写史人员存在的,在制度上对当代历史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一定要记述,因此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缺乏考证,也缺少必要的史料,尤其是先秦上古时代的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基本也就无从考证了。
可既然要写全,总要找个办法解决问题吧,于是司马迁就很多历史问题的记述,都采用了类似小说的笔法,具体来说,也就是撰写过程中运用了不少“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创作上的方式,特点就是很生动,很细致,可缺点也相当明显。
文章插图
图片:司马迁编写《史记》资料截图
2、体裁的问题
比如在《史记》中就有不少关于历史人物的对话记载,就现实来看,司马迁本人是不可出现在现场的,而且具体的事情也不见于其他史料,这就是被质疑的地方。
在《陈涉世家》里有关于陈胜和吴广就起义一事的对话,据考证,就有很大可能性是被杜撰出来的,不过结合史实来看却恰到好处,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被后世接受了,其实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史书中的“吹牛”现象。
当然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尧舜禹时代关于君主之位禅让的事情,经过后来出土的《竹书纪年》等史料记载,也有较大的出入,更多的只是作者司马迁对于一个时代的美好愿望而已。
《史记》等史书被诟病的原因,关键就在于纪传体本身,因为这种写法很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比如一个历史事件两人都同时参与,可在两人的单独传记中就会存在差异,这种问题在史书中可谓比比皆是。
文章插图
图片:后人翻阅史料资料截图
二、这些事情或许并非如此
1、春秋五霸
在很多的史书中都会大篇幅的记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毕竟这是我国文化、思想、政治大混乱,也是大融合的时代,对于历史的影响力巨大。
说到春秋时期最富有名望的君主,当属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五霸”,也就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相信我们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也是这样学到的,但是纵观中国史书记载,不同时期的版本各不相同,甚至达数十种之多,这很明显就带有“吹牛”的成分。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春秋五霸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春秋那一动荡的大时代里,真正在事业上做到“霸主”级别的,其实就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诸侯,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很多史家吹嘘郑庄公为“春秋小霸王”,原因是他一战击溃了周桓王,相当于直接打了天子的脸,撼动了周王室的权威。
- 读严歌苓小说《老师好美》:如果没有爱,世界一定很苍凉
- 中国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的全称是什么?你一定猜不到
- 原来如此!你不一定知道的名人关系:武侠泰斗金庸与言情大师琼瑶
- 《山海经》中意外发现的离奇记载,一旦被证实,历史谜题全将解开!
- 英国才女不顾阻拦嫁中国,母亲诅咒:你们孩子长大后,一定会自尽
- 学书法找不到重点?赵孟頫的这三句话,一定能为你指明方向
- 大清帝国发行的钞票,你一定没见过!上面的头像居然不是光绪!
- 古希腊与山海经记载过同一生物,如今又找到新证据,难道它真存在
- 中国墓碑上“故、显、考、妣”到底啥意思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了解
- 人离世后,为什么一定要穿寿衣不仅有科学考量,还为了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