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疆看中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视野( 二 )


“天下以华夏为中心,但是包含了蛮夷。”蛮夷在各个朝代不一样,有内蛮,还有外蛮,朝贡国为外蛮,但属于天下的一部分。所谓天下就是指被华夏文化同化的化内之地。有化内之地,必有化外之地,天下不等同于世界,还有中华帝国统治无法企及的化外之地,如传说中遥远的罗马帝国。何为化内,何为化外?这二者之间的分界线其实是相对的,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历史上谁代表中国?
今天所理解的国家观念,实际上也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即Nation-State,由明确的主权、明确的疆域、明确的人口这三要素构成。古代中国人没有这样清晰的国家观念。仅有 梁漱溟 先生所说的“家族、天下观念”。但没有国家并不意味着没有所谓的共同体,古代中国如果说国,实际上指的是王朝。那么,王朝代表中国吗?历史上的王朝虽然经常更替,但有一个超越了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政治—文明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中国。
葛剑雄在《统一与分裂》中指出, 中国历史 上,分裂的时间和统一的时间实际上是差不多的。那么,谁代表中国?在现有中国版图之内的古代历史之中,在大部分时期并非只有一个王朝政权,甚至可以说不是所有时期都只有一个王朝政权,还有其他的政权、王朝同时存在。在具体的历史年代里面,大部分的朝代里面都有一个“正统王朝”,由它来代表中国。我们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正统王朝、中原王朝的历史,大大地忽略了辽夏金元等边疆民族、少数民族政权王朝的历史,它们同样构成了中国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不是只有正统。
可见,历史上的中国具有双重的内涵。一是“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一贯连续的,而且明确以中原为中心。二是“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而言,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多王朝、多个国家政权并存的空间复合体”。过去我们讲中国,比较多的是讲前一种内涵,而较少注意地域空间的复合性,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今天尤其要重视的,因为今天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近代国家的产物
有了对中国概念的梳理,便会联想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和我们一般所说的56个民族是同一种意义上的民族吗?显然不是。那么,这两种意义上的民族有什么区别?“民族”在英文里面实际上至少有三种不同表达,一种叫“中华民族”意义上的民族,即State-Nation,我们说的是“国族”,这就是国家意义上的民族。第二种叫Nation,指得像今天56个民族当中比较大的民族,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第三种叫做Ethnic Group,翻译为中文叫做“族群”,56个民族里面,按照人类学、名称学的经典定义,很大部分的民族其实是族群。民族应该有高级文明和宗教,至少有自己的文字,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政治上的自治的要求。可见民族有三个不同层次序列。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实际上出现得很晚,是到了晚清才由 梁启超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出现了一个“他者”,即洋人,洋人的出现使“国家”Nation-State这个观念进入到中国。中华民族有点像美利坚民族,是近代国家的产物,是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国族。没有国家就没有中华民族这个国族。关于这个问题,费孝通先生有一个很经典的看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一体就体现在和近代民族国家具有同一性,即政治上保持高度的同一性。多元意味着中华民族内部不是只有一个民族,是由很多民族和族群共同组成的。文化上是多元的,政治上是一体的,这构成了中华民族。
古代中国是一个复线的中国,既有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文明的中国,同时也有草原、森林和高原少数民族的中国。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原与边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历史。这种互动恰恰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的。
边疆民族帝国是另一种大一统王朝
从秦汉到元清,中国历史上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