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财经■公共卫生史学者子明:在人体与疾病之间发现社会,在技术的神话中重新发现人( 四 )


本文插图

工作中的医护人员 , 武汉中南医院
近年来 , 医疗社会史研究者提倡推行“人文医学”教育 。 南开大学教授余新忠在接受澎湃采访时也提到 , 如今的伤医事件与人文医学教育缺失有关 。 医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 但被简单化到专业的医学知识本身去了 。 现在提倡“人文医学” , 实际上是期望能够围绕医学的一系列人文问题展开研究 , 对重技术而轻人文的状态有所改进 。 加强人文医学教育 , 首先要反思医疗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以及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的问题 。
关于东北鼠疫 , 有学者表示 , 研究所见的资料大部分是官员留下的公文 , 医生除了一些技术报告 , 没有留下太多东西 , 偶有一两条材料讲到东北鼠疫中被隔离的劳工如何自保 。 在报纸报道中 , 劳工变成了一个数字、一群人、一种劳动力 , 变成了“去挣钱的人” 。 在留存的话语中 , 我们基本看不到人 , 没有医生的身影 , 也听不到普通民众的声音 。 公共卫生史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政治史的研究 。
杜丽红曾在文章中提到 , 要提高中国公共卫生研究的质感 , 首先应当关注“人” , 也就是“行动者” 。 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人 , 或者一个群体 , 也可能是某种集体组织 。 他们组织、行动的方式、遵循的制度、卫生事件或现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 要通过“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 。
在新冠疫情中 , 我们看见外卖员在冷清街头的穿梭、医护人员在臃肿白色防护服下的疲惫与坚持 , 也听见民间组织者不绝如线的声音 。 这些被书写和记录的普通人 , 当在中国公共卫生史研究中成为一段不被忘却的记忆 。 毕竟 , 疫情来去有时 , 当一切归于正常 , 公共卫生史研究能否搭建起“非常”与“正常”之间的桥梁 , 关注“人”与“讲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
参考资料
《清末东北鼠疫防控与交通遮断》 《从警察卫生到专业卫生:近代北京公共卫生的演变》《世界现代公共卫生史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杜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