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讲堂:汪世显家族墓出土文物鉴赏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经论讲堂:汪世显家族墓出土文物鉴赏
文章插图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引言汪氏家族是元代“陇西豪门”,是本次“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特展中的十三个人物故事之一。汪世显为金朝与蒙古大将,他在金与西夏、蒙古、南宋征战之际,战功彪炳,一路扩充军力,最后投降蒙古,并随蒙古征战,直到四川。明代时,他的后人投降明朝,整个家族称霸陇西370年,共计14代。汪世显家族墓是现存发现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墓葬。汪世显家族的族属目前众说纷纭,有学者主张他是蒙古族汪古部,也有学者认为他是藏族或汉族,目前尚未定论。我们藉由这次的经纶讲堂,一同认识这位蒙古大将以及他的家族墓葬精品。甘肃与丝绸之路甘肃省地形狭长,东北邻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邻祁连山,仅河西走廊一带有绿洲,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通路。汉代张骞通西域,开启了官方的正式交流。到了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陆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才逐渐走入历史。但在距今6000年前,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时,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权杖头”,已和埃及两河流域文明有密切的关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游牧民族因为气候、自然环境变化,开始往内地迁徙,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游牧民族的特色,例如甘肃省的齐家文化也为后来的中原青铜器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最早的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因此,甘肃出土的文物大多反映着各个文明在此交汇碰撞融合的特征。汪世显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陶器、铜器、金银器、丝织品与漆木器,是研究元代陇西地区历史的珍贵史料。汪世显及其家族根据《元史》记载,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今甘肃陇西),系出蒙古族汪古部,生于公元1195年,卒于1243年,享年49岁。汪世显历任金朝、元朝甘肃、四川等地军政要职,家族势力庞大,为名符其实的陇西豪门。他在金朝时,以武功起家,在战争时不断扩充军力,并拔擢为千夫长,官治巩昌(甘肃陇西)。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蒙古太子“窝阔端”兵临巩昌郡,汪世显率军投降蒙古,窝阔端赐其蒙古章服,并保留原官职。他协助蒙古国进攻川陕、川西地区,成功攻陷成都后,元朝赐其虎符,并派他统领秦州、巩州等二十余处,但不久汪世显病故。汪世显死后,元朝政府于中统三年(公元1262),论功追封他为“陇西公”,谥义武;延佑七年(公元1320),再追封他为“陇右王”。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即位,汪世显家族后代持续协助蒙古占领四川多处要地。蒙哥汗死后,发生了皇子汗位之争,最后汪氏家族拥护的忽必烈得胜,他成为元世祖治军的中流砥柱,元朝政府对汪氏家族进行分封奖赏,家族成员多出仕陕西、四川军事要职,先后有三人追封王位,汪世显、汪德成封陇右王,汪惟正封安南王,另有四人追封陇西公、封侯、宰相等,有“三王十国公”之称。元代中后期时,军户制度瓦解,大量军户破产逃亡,汪世显家族势力被削弱,因此晚期红巾军起义时,汪氏家族已无力反抗。明代以后,汪氏家族开始走下坡,到明洪武年间,他们投降明朝,受到明太祖嘉奖,但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从13个汪氏家族墓墓志铭所述得知,从六盘山到河西走廊吐蕃地区都由汪氏家族世居统领,家族成员多达30多人被记录于正史中,且死后大多葬在陇西。汪氏家族墓陇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常常划地称王,因此,元朝、明朝政府任用汪氏家族以制约各方力量,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后人对于汪氏家族的评价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因为他们不和政府作对,驻守边疆,保卫疆土,子孙也能延续下来。有关汪世显的族属,有史书上记载他是蒙古族的汪古部,属于突厥语系。成吉思汗的探马赤(先锋部队)中也有许多英勇善战的汪古部士兵,因此许多人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元代将人们划分为四个等级时,汪古部被列为第二等,并非蒙古人的第一等,表明汪古部的身份较低,不同于其他蒙古部族,但汪古部可能属于金朝部族之首,所以位列第二。辽金时代,汪古部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大青山以北,但也有一说是自唐以来,他们就聚在阴山一带,目前尚未有定论。宗教信仰方面,有学者主张汪氏家族是信奉基督教的一支“聂斯托利派”,但是景教在唐代时流入中国,流行于元代和河西地区,汪世显家族也极有可能信奉景教,这些目前还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