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蔡元培任职北大的演讲振聋发聩,击中多少世俗病症

文|吴清浅
电视剧《觉醒年代》重现了蔡元培任职北大时的发言。104年前的1917年,蔡元培任职北大的发言至今依然可以用“振聋发聩”形容,里头的三点要求所提到的若干问题,从求学为做官发财、只争分数不问学问、混文凭到社会风气不良、道德沦丧……每一个都击中仍横行于世的病症。
觉醒年代:蔡元培任职北大的演讲振聋发聩,击中多少世俗病症
文章插图
在说第一点要求抱定宗旨时。蔡元培提到,学子来求学都是抱有一定宗旨的。但这宗旨却有正大与否之别。要想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现在外面常常有人指责北大腐败,是因为来此求学者都抱有当官发财的思想,以此为捷劲。因为一心要做官,一心想发财,所以从不问教员之学问深浅,唯问教员官职的大小,官阶大的,就特别受欢迎,这大概是为了方便毕业时有人提携吧。
觉醒年代:蔡元培任职北大的演讲振聋发聩,击中多少世俗病症
文章插图
觉醒年代:蔡元培任职北大的演讲振聋发聩,击中多少世俗病症】诸君来北大求学三年或四年,时间不谓不多。如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必然会很高很深。如果宗旨是做官发财那这个宗旨就错了,求学的路,就必然走偏了。
觉醒年代:蔡元培任职北大的演讲振聋发聩,击中多少世俗病症
文章插图
官本位思想在100多年前是很严重的,现在好一些了,毕竟出路多嘛,单做生意或到企业打工这一块就有很多的选择,不像以前除了入仕似乎就没有比这更好的出路了。在封建社会里,仕的地位较高,还有相应田产,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物质生活方面都是比较好的。在官本位思想统治两千多年下,至今在相当一部分人那里,入仕的思想还是很重。请注意,他们只是想当官发财,而非为人民服务。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这个群体读大学也好,硕士、博士也罢,都不过是为仕途奠定基础。
当然,就目前来说求学者所抱宗旨更多的人可能不是为升官,而是为发财。有人说大学是小型的社会,在这说法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就开始不断地把社会上人情世故、追名逐利那一套照搬到大学生活里,搞圈子文化。比如竞选学会生主席之类的干部时拉票、送礼、行贿等社会手段轮番上演。再比如为未来就业或搞事业奠基,打探、靠拢有家庭背景者,甚至以婚姻为未来铺路,没有背景的对象即使再相爱也只是过客,最终选择的还是那个能给自己事业或生活带来资源的家境优渥者。
因为心思都在各种功利性社交里,想要他们抱定“研究高深学问”的宗旨太难了。于是对考试敷衍,对学问更是敷衍,甚至对学问抱有歧视,觉得再努力搞学问有什么用,最终不如人家选择对的。比如你拼命搞学问,日后未必能找到份收入高的工作,未必能嫁到个有钱人,与其如此还不如努力搞关系,关系搞好了,别人一提携,先不说收入有多高,起码工作是有保障或体面的。毕竟还是人情社会。
此处,蔡元培所提到的忙着游玩、应付考试、唯分数论、不好好专注于真才实学的情况也很严重。
蔡元培指出学子的另一情况是——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 ,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以此活动于社会,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这是自误啊!这与到北大求学的真正宗旨是大相背驰的。
觉醒年代:蔡元培任职北大的演讲振聋发聩,击中多少世俗病症
文章插图
是的,多少学生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似乎不是去求学的,而是去享受的。在家庭经济所不能承担的情况下,依然要向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同学看齐,各种攀比,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这大概就是校园贷能大行其道的一大原因吧。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方面太松懈了,几年的大学、研究生生涯,优哉游哉,以不挂科为标准,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只求混个文凭到手,毕竟文凭是社会上求职的敲门砖,至于学问不那么重要。高学历低素质的怪圈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