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老家的酥肉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徐振宇
舌尖上的美食老家的酥肉
文章插图
老家的酥肉,就如同老家的朋友、故乡的野菜、老屋顶上的茅草、土坯墙的土洞、老鼠和家蛇,承载很多的老家的记忆,就像长在我记忆中老家的特征,尤其像我这种中年后出外工作的人,更是回味隽永。我的老家期思是豫东南的一个小镇期思,这里有西周蒋国古城遗址,也是有着楚国令尹孙叔敖治水美丽传说的地方。老家的过事,无论是红、白事宴席上,肯定会有几凉几热,几碗几盆,油炸酥肉是断不会少的。回老家时若赶上,特别爱吃酥肉。因为喜欢,便有想写点什么的念头。在一次喜宴上,一位朋友见我吃中酥肉,便用汤匙给我窊,给我的米饭碗上盖得冒尖,一面窊,一面说大锅酥肉煮得透好吃并邀我为老家的酥肉写点什么,我虽则答应,但整日忙这忙那,时届半年,仍然未果,这让我有了一种接受别人的馈赠,竟馈赠不了别人的感觉。提起炸酥肉,就很自然想起我的姥爷,他可是这方面的高手。我的姥爷是出门给人做菜的厨师,成扇的猪肉抬回来往在大案上一放,他老人家用刀一改,肥肉放在一旁,留待做白肉和红肉,五花肉和少量精肉都切成小块,用大锅给东家炸酥肉能炸得像小山样,黄黄澄澄的、金灿灿的,都堆在箔篓里。我的母亲也能炸到这种成色,可能师承姥爷吧!当然,不少家庭都能炸出这种效果来。
舌尖上的美食老家的酥肉
文章插图
期思人爱炸酥肉吃,分析起来,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差,吃肉的机会不多,好不容易整一点肉,想吃的久长一些,便兑些面,能吃的长一些;二是做中餐菜,方便,直接在锅里兑些水,和别的青菜、丸子烩起来,米饭一熟,就可以吃了;三是烩的时候,吃起来感觉透实,吃起来特别赶口,就像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子一样,口感好,又解馋。到过年的时候,老家期思的人们有爱炸菜的习俗,有炸酥肉、炸红烧肉、炸绿豆丸子,还有的炸锅巴、炸红薯的,当然以炸酥肉和炸绿豆丸子为主。一般炸菜先炸酥肉,再炸鱼,再炸绿豆丸子,最后炸红肉。期思的年,好像从炸菜开始进入倒计时的,很有仪式感。炸菜有学问,很有讲究:炸菜前,都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把小孩子通通赶到外面玩去啦,省的小孩子叽叽喳喳说出让人忌讳的话。炸酥肉前也不例外,先将大块的肉分开,肥肉和瘦肉分开,肉与骨头分开,特别板正的肉留下炒小炒、包饺子等,留下来不规则的肉、五花肉,用刀切好,放在案子上,用刀背“鞭”好,鞭好肉就变得松软柔糯,放入刷干净的大盆里,分别加入适量的盐、芡粉、茴香,再放适量的面粉,不要太干,最后打入鸡蛋若干,搅拌均匀,用双手搂起来,向下摔,如是再三,让肉与材料充分融合,点入蜂蜜或米糟,放大盆里静养一段时间。炸菜时,将油倒入大锅,架起劈柴,大火烈烈,随着油温渐热,陆续放入薯片等,来试试油温的高低,在适宜的温度下,将肉料下入油锅,几乎可以下满,再用肉叉轻轻翻动,这样就可以炸出油嫩金黄、鲜香宜人的酥肉。面粉加之过多,炸出来像面块瓷实,嚼不动;不加入米糟,炸出来酥肉,颜色难看,白嘎嘎地,调动不了人的食欲。炸出的第一锅捞起的时候,人们总是用碗装一碗,放在屋外的桌子或凳子上来“敬天”。炸好的酥肉,需储
舌尖上的美食老家的酥肉
文章插图
存在通风、干燥的筐子或篓子里,老家通常放在一个叫“气死猫”(一种有三根竹系的戴帽的竹篓)的容器里,挂在钩子上,通风干燥。烩菜时,抓一碗,放铁锅一烩,老家的滋味便荡漾开去。面包肉,油味太大,面包鸡,面味太盛,唯有这酥肉,酥软鲜香,有肉有汤,若与青菜同烩,酥肉吸附清香,青菜吸附其油腻。勿用香辣和咸盐去压百丑,确实不是豫菜的风格。在品尝过诸多的菜后,豫菜以其特殊的滋味凸显出来。湘菜太辣,粤菜太咸,沪菜略甜,这些菜吃了以后,总会不适感,不是、辣得胃痛、咸得齁心就是甜得粘嘴。但豫菜始终坚持朴素的特点,不辣不咸,更多展示的是菜本质的味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把食材的真滋味与调料充分融合,始终以其不咸不淡、不显山不漏水风格改进我们的生活,以其不温不火、不事张扬特点来征服我们的味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读了多遍,仍然像读一遍一样。”老家,读您千遍也不厌倦,因为,您就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