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关键词看东坡系列之一」苏轼和他的家乡( 三 )


虽然,苏东坡33岁离开东坡就再也没能回到家乡,但家乡的情愫一直留在他的心里,苏东坡宦游在外,曾作文《眉州远景楼记》:“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依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可见,在宦游多年之后,家乡仍是苏东坡理想中的归所,爱乡之情溢于言表。苏东坡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无论诗、词、文、赋,时常可见他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从一定程度上说,物华地灵的家乡风光、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加上他自身的敏而好学,才铸就了后来名垂千古、享誉九州的苏东坡。
家乡孕育了苏东坡,苏东坡也给了家乡丰厚的精神回报,留下了丰富的内涵和追求卓越、奋进不息的精神特质,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东坡人。
苏东坡对东坡的人的影响体现在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上。“三苏”文化历来为东坡人所推崇,又以苏东坡最甚,就连虚拟人物苏小妹都深受人们喜爱。清代张鹏翮撰三苏祠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东坡因文而举世闻名,深深影响了家乡的学子,正如《眉山县志》记载:“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受苏东坡等影响,东坡士人读书成风,人才辈出,连宋仁宗都感叹 “天下好学之士多出眉州乎”。据文献记载,宋代东坡进士有886人,占了成都府路(10多个州)进士总数(1942人)的近一半,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
时过近千年,苏东坡的影响力依然延续着,拜东坡、品东坡、读东坡、写东坡、画东坡……无形的东坡文化内化在每一个东坡人身上。而东坡的发展,可以说处处少不了“东坡先生”的倾情代言,少不了穿越千年“活”起来的苏东坡。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原眉山县就开始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了东坡文化元素,那时,兴起了用雕像点缀城市的风气。1982年,赵树同为三苏祠创作了东坡盘陀坐像,这尊雕像在全国众多“东坡塑像”中公推第一,时至今日,这尊雕像已成为我市文化地标。1990年,环湖广场开始建设,且要在广场中心设置高台,塑一座巨型雕像,经过县委县政府慎重研究后决定塑三苏纪念像。与此同时,在当时城北一环北路与城东、眉仁公路的交汇处,境外南来北往的窗口,进入“孕奇蓄秀”圣地的大门,修建“千载诗书城”诗碑。
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东坡文化,一直得到了延续。2011年11月,眉山市委、市政府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提出“文化立城、文化立业、文化立人”,高度重视文化元素的注入。东坡区充分运用东坡诗词命名街道、建筑和景点,增强了城市文化的灵动感,让每一个来到眉山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东坡文化的浸润。
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里,有10座桥命名及文化内容创意,是从苏东坡一生足迹和诗词文赋中选取精粹内容而命名。嘉祐桥、喜雨桥、徐州桥、明月桥、绿杨桥、西子桥、百坡桥、惠州桥、白鹤桥、载酒桥,每座桥上都刻有苏东坡的诗词赏析,沿着公园里的10座桥走一遍,就可以粗略体验苏东坡一生的履痕。
「透过关键词看东坡系列之一」苏轼和他的家乡】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东坡水街不夜城、宋城……这些只是东坡区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东坡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东坡区,美食也与苏东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坡泡菜、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一系列“东坡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可以说,作为苏东坡的家乡,处处都有苏东坡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也正因为苏东坡这张响亮的名片,东坡区正以更加自信的面貌迈向世界。